立即捐款

對李克強六點判斷的經濟學解讀

對李克強六點判斷的經濟學解讀

對李克強六點判斷的經濟學解讀
文/盧映西 南京財經大學經濟學院副教授

破土編者按:在三季度經濟資料發佈前,中國總理李克強主持經濟形勢座談會。對當前經濟形勢做出了6點判斷。總體說來,就是經濟求穩不容易,要拓展出創新經濟增長點。互聯網+「雙創」+「中國製造2025」的經濟發展新攻略提出,「新工業革命」、充分發揮市場活力成為必由之路。但隨後的三季度經濟發展狀況發佈,GDP首次跌破7%。關於這點,經濟學者盧映西老師提出了自己的解讀,歡迎大家一起討論。

一、 GDP的7%增速能說明什麼?

李總理說中國作為10萬億美元體量的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實現7%左右的增速實屬不易。這話當然是給大家打氣,表明中國經濟目前雖有下行壓力,但基本面還很不錯,前途光明。然而,我們都需要意識到,當一個經濟體制需要以GDP的增長來證明其健康時,這個經濟體制實際上就是不可持續的。因為實際GDP以足夠顯著的增長率不斷增長下去,就會成為無窮大,而GDP無窮大的經濟體是不可能的,所以需要用GDP不斷增長來維持健康的經濟體制是不可持續的。證畢。一個初中水準的邏輯證明題。

換句話說,只有在GDP零增長的情況下仍能長期健康發展的經濟體制才是可持續發展的。在古代,以農業為基礎的自然經濟和小商品經濟曾在幾千年內人均GDP無明顯增長。只有到了現代市場經濟,或稱資本主義時代,經濟才需要靠不斷擴張和增長來維持運行。當然,這裡說的是經濟的可持續性,不是比較古代經濟與現代經濟孰優孰劣。但現代市場經濟一直未能在理論和實踐上解決可持續發展問題,則是鐵的事實。

馬克思早就系統論證了資本主義的不可持續性。正如數學中的畢氏定理一樣,最早發現和證明這個定理的人才是最偉大的。今天我們已經知道,證明畢氏定理的方法有很多種,用到的知識也不深奧,一般中學生都能勝任。如上所述,證明資本主義不可持續的並不是一個太深奧的方法。不論你自以為是哪個級別的精英,我們相信著馬克思,因為這是最簡單也是最深刻的道理。

二、新動能有多大,我們可以來看看。

提到傳統動能弱化加大了經濟下行壓力,都希望有新動能來扛大樑,新動能從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是「咄咄逼人」,在一些方面已經發揮了突出作用。然而我們都知道,中國是個10萬億美元體量的經濟體,能撐起這個巨型經濟體的新動能,至少應該是人人都能感受到的。過去的4萬億刺激舉措夠大吧,可又能撐多久?

人在困境中總是容易出現幻覺。希特勒在兵臨城下時,仍指望他的部隊能來解圍。無他,人性使然。

三、政府獨力難支,市場更加縹緲。

破解發展難題,單靠政府一隻「手」確實不夠,還要充分調動市場活力。這個說法很有意思,值得玩味。十八屆三中全會的提法是「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經過兩年實踐,這個路子遇到了不少阻礙,所以才換成政府在前市場在後。如果真是這樣,大小也算是個進步,雖然仍很不夠。如上所述,上層智囊必須回到馬克思關於市場經濟不可持續的認識高度,對市場經濟的認知才能夠恢復到正常水準,才有可能針對經濟困局提出有效的應對方略。否則,就算政府和市場輪番上陣,也救不了經濟。

除了對內改革,自貿區這個對外開放的新平臺經常被提起。然而不是任何事情,只要你念念不忘,它就必有迴響的。

早先,有一首歌唱遍大江南北:「1979年,那是一個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國的南海邊劃了一個圈……」這歌裡唱的是一個點石成金的人間奇跡。此後,東施效顰的「金手指」蜂擁而起。從海南省這個「全國最大的經濟特區」,到遍地開花的「開發區」、「經濟區」、「綜合改革試驗區」,熱鬧過後,奇跡不再。儘管如此,仍擋不住「上海自貿區」力排眾議橫空出世。我們需要在一次次的嘗試中有所總結,不能一次一次的在同樣的困難中掙脫不出。

四、「新工業革命」真的能實現?

總理說,互聯網+「雙創」+「中國製造2025」,或將催生中國的一場「新工業革命」。這裡的「雙創」,即「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創新當然是好事,不過我們先來看看創新市場經濟中起到什麼作用。

市場經濟不可持續的根本原因在於生產過剩,或者用凱恩斯的話來說就是有效需求不足。凱恩斯開的藥方是國家干預、政府投資,這個藥方早已被實踐證明只能治標不能治本。創新的作用與此類似。例如原來大家都用固定電話,後來有人發明了手機,這個創新使很多家庭同時擁有固网电话和手機,即在保持舊需求的基礎上增加了新需求,從而使需求不足的問題得到一定程度的緩解。後來人們覺得固話實屬多餘,於是逐漸棄用固网电话,需求不足的問題重新冒出水面,又需要新的創新來緩解。大力號召大眾搞「雙創」,背後的機理也是如此。

與上面講過的GDP增長與經濟體制可持續性的關係類似,如果創新的發生對一個經濟體制來說是錦上添花,沒有創新發生時經濟體制仍然是錦緞而不是敗絮,這樣的經濟體制才是可持續的。如果一個經濟體制需要不間斷的創新來苟延殘喘,這個經濟體制實際上已經病入膏肓不可救藥了。再說,由於創新成功常常取決於不可捉摸的運氣,能創造的新需求的規模也不確定,所以不改變這種根本性生產制度的藥方與不但與凱恩斯一樣最多只能治標而不可能治本。想憑這點催生中國的「新工業革命」,或許會更為艱難。

此外,無視絕大多數「雙創」參與者終成炮灰的宿命,把風險全推給老百姓承擔。前些日子讀到國泰君安首席經濟學家林采宜的文章,明確告誡大家:「有些時候,創業是一種妄念」,「這是少數人的事情」,雖然「全民創業的虛妄癲狂」之風,有時能讓豬都飛起來,但「風停的時候,長不出翅膀的豬,遲早會摔到地面」。這是說得比較有道理的。

五、先搞清是投資需要還是投資需求再看依靠投資的經濟發展

許多人認為,新型城鎮化是中國經濟的巨大潛力和優勢,中西部鐵路、公路,大型水利基礎設施仍有很大投資空間。這裡的潛力和空間指的是投資需要還是投資需求?這兩個概念在經濟上差別大了。投資需要是指有實際需要但投資後不一定能收回本息,例如無家可歸者確實需要房子,但你借錢給他買房後,他可能還不了錢。投資需求只是投資需要中有盈利前景的那一部分。顯而易見的是,有投資需求的地方,根本用不著等號召,資本家自會捷足先登。因此,我們常常聽見津津樂道的投資,主要是那些需要政府當冤大頭的賠本生意。

上面說過,現代市場經濟不可持續是馬克思揭示的鐵的規律。資本主義全球化能持續到今天,很大程度上有賴於各國政府不得不當冤大頭做賠本生意。這樣做的結果必然是各國政府都債臺高築,這就是當代很多經濟危機都以債務危機的形式出現的根本原因。中國目前的債務問題同樣是越來越嚴峻了,精英們還得悠著點。

六、鼓勵幹事的激勵、容錯和懲罰機制。

常常聽到:發展是解決中國一切問題的基礎和關鍵。怎麼發展?還是要靠實幹。這次總理表示:幹部幹得好的,要有「激勵機制」;好心幹壞的,要有「容錯機制」;對「不作為」的,要堅決處理。抽象地說,這都沒什麼錯。問題在於歷史常有例證,上級未必比下級正確。當年毛澤東領導秋收起義時,也曾因未強攻長沙而帶隊上井岡山的「不作為」,受過撤職處分。

最後要說的是,今天我們看到的種種荒謬言行,根源在於30多年來的市場化改革已經走到瓶頸。本來,按照馬克思理論,市場化這個方向就極為可疑,但如今市場化已經成為不能改變的現實。本來,按照毛澤東思想,包產到戶必然導致資本主義復辟,但如今包產到戶基本實現了「村村通」,現在越來越多的人對資本主義也並不反感。本來,即使按照改革的總設計師鄧小平關於「兩極分化」、「產生新的資產階級」的標準,這個改革也明明遇到問題了,但現實卻是視而不見,非得一條道走到黑,不撞南牆不回頭。到如今,敗象已經如此明顯,遠非舌燦蓮花所能粉飾,故而荒誕盡出,亂象紛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