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教育,抑或「國粹派」借屍還魂
《施政報告》宣告,《基本法》第二十三條延緩立法,但國民教育卻全面啟動,包括在中小學,組織走進內地的學習團、設立「德育及國民教育科」及「《基本法》教程」。凡此種種, 特首說是為了讓年輕人認識國情、強化認同和體認「兩地同根同心、血脈相連」。然而,如此來勢洶洶的推行國民教育,難免引起「洗腦」的嫌疑。有趣是,這並非 回歸後的產物。若從香港的愛國教育史來閱讀《施政報告》,對於紙頁上那套「由認識到認同」的國民教育式辭令,對於它的言過其實,人們不該感覺陌生,特別是 對昨天的「左仔」、今天推動及牽頭國民教育的官員曾德成先生來說。
當年,港英殖民政府固然不作什麼民族 主義式「教育」,但放眼民間社會,今天仍清晰可見一條結了疤的軌。六七暴動遭鎮壓之後,親共愛國陣營的社會抗爭 轉向沉寂。70 年代,親中左派力量於大學界內形成了所謂的「國粹派」,其愛國運動之路線首倡「教育」, 「認識祖國」四個大字因而抬升至不可企及之高點。在「國粹派」的眼皮底下,本地一切現實生活中的矛盾頓時失去了重量,並一廂情願地以為,問題將會隨「中國 富強起來」及「中國收回香港」之後,隨光明未來之來臨,一一迎刃而解。他們舉辦「中國周」展覽,組織「大陸觀光團」,以「認識祖國」之名,向莘莘學子和普 通市民展示一幅「偉大社會主義祖國」的浪漫化圖像(不浪漫的一面如文革的殘酷和貧困饑荒等,當然收在地氈底)。資料顯示,好些同學在參與了「學習觀光團」 之後,便「叮」的一聲「體認」到祖國的偉大。直至文革結束,四人幫倒台, 「認識祖國」的神話破滅,愛國情懷一同崩潰。
從神話到破滅的這段軌到底有何啟示?或許,人們理應學會,慎防那一以「認識」為名的政治性操作。今天,舊酒正以新瓶示人,只是認識的對象從昨天的 「偉大社會主義祖國」,轉換為當下正在崛起且處處機遇的「偉大經濟強國」。無獨有偶,兩個時代都在訴諸一套關乎偉大祖國的神秘知識,都把國家認同的問題歸 咎於港人對新形勢的無知和缺乏掌握。這就是「認識祖國」的意識形態特質,它神奇地掩蓋政治的真實矛盾:把香港人對中國(主要是中國政權)的疏離、不滿,甚 至反抗,都化約為香港人認知上的匱乏,而非文化、思想價值和政治認同層面的明顯不同和對立;接,解決之道在於,設定一條緊跟中央政權的認識路線,並向港人 宣告:務必從「認識」中重拾國家認同!
國民教育若不淪為「洗腦」工具,就須丟掉國粹派式的操作和預設,並了解到「認識」活動不可能中立,問題也不純粹是「認識」不足。不可迴避的問題是: 香港人該怎樣建構自家的國民認同?有多少種認同正在互相競逐?矛盾在哪?當然,內地形勢複雜微妙,很多東西有待人們重新認識,但這不等於香港人是無知的。 許多的情是,香港有自己一套評價國情的態度,有自己對國家的要求。我幻想, 「港式國民教育」會組織觀光團到錦州監獄探訪諾貝爾和平獎得主,也會到富士康考察無人駕駛的勞動生產情,更會建議學生進行專題研習,延續譚作人的四川「豆 腐渣」工程的傷亡人口調查……這樣的話,國粹派式「洗腦」才不會借屍還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