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圖:BBC
文:中大國是學會前幹事羅亦成
五四運動距今九十六週年,其中意義已經不復當年。某程度上,共產主義、以至共產黨本身,都是乘五四運動的傾左思潮而冒起的,儘管「德先生」、「賽先生」等民主、科學精神仍在官方文件中得到應許,但當年與五四運動相呼應的「新文化運動」、「反傳統、反儒教、反文言」等精神已經不復當年勇,更甚者,近年更見返回原點之勢。
自習近平執政以來,他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之基礎上,再提出「中國夢」這個執政方針,在習的「中國夢」之中,他經常強調所謂的「文化自信」,而配合這政策主張之下,習執政這幾年間,「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變成中共一大要務,而所謂「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其中一大元素則非儒家思想莫屬。
「新文化運動」於一九一零年代開始,中共隨後於一九二一年成立,不少中共黨內人物如第一代總書記陳獨秀等者,皆為「新文化運動」倡議者,他們對傳統儒家口誅筆伐,文言文亦被視作封建餘毒,漸由白話文取代,中華傳統文化自始可謂受盡國人白眼,及至文化大革命期間,紅衛兵打著「破四舊、立四新」旗號、到後來進一步「批林批孔批周公」等,都與五四新文化運動一脈相承,意在摒棄舊傳統,帶來「新文化」。可悲的是,新文化猶未建立,舊傳統已經一蹶不振,文革以後,中國面臨信仰危機,價值真空,引發更多道德價值問題。文化大革命結束之後,中共對盲目批判「舊文化」稍為收斂,九十年代起,大陸更曾興起一輪「國學熱」,而在習近平上台爾後,這種學習國學的風氣更逐漸為中共官方重視。近來,中共中央黨校已經加入國學課程而非一味「馬列毛」,他這樣一改以往中共批判舊文化之作風,重拾傳統價值,除了提升「軟實力」外,亦可視為收拾殘局之舉。
近幾年中共以至總書記習近平的舉動,與當年「新文化運動」所倡議者,可謂南轅北轍。二零一四年,習近平曾批評小學教材刪減詩詞,提到「去中國化」之可悲後,即大開讀誦古文之風,其後學校更迅速增加詩詞課文篇數。而習近平更高調參與孔誕活動,以此呼籲中國人謹記中華文化,並高調評價儒家文化之於中華民族以至世界之重要,令人解讀為尊儒之始。其實自習近平上台而來,從其講話文章多次引用古文經典、參觀孔府、與儒學家交流等者,以至民間辦學團體鼓吹國學研究之風,兩會間經常有零星代表倡議取消簡體字等舉動,都無不令人覺得中共有重拾道統之勢。
筆者認為中共此時選擇重拾道統,實不離戰略考慮。
於國力而言,若然中國要於國際舞台立足,「軟實力」不可或缺,但中國文化實力卻一直難與美、英、日、韓等較勁,更因中國旅客在外有欠斯文之舉,而令大國形象蒙羞,探其本因,無不在價值真空之上。中華人民共和國立國以來,都可以說以馬列共產主義為國本,但文革以後,改革開放開始,國人已鮮有再信奉共產主義者,中國國本價值真空,談何有別樹一幟的文化可言,以與日本、英美等者較量?
而從社會角度而言,中共此時重拾儒家道統,與以往當權者管治方式大同小異。中國自漢代以來獨尊儒術,只因當權者看準儒家有正風氣、穩民心的果效,而隨中國近年開始經濟轉型,經濟放緩,民生多少受到影響,加上中國國內貧富差距日漸惡化,令社會矛盾愈加緊張,零碎動亂時有發生,此時中共重拾儒家,以中和以往的「造反有理」,於穩定社會而言,有莫大意義。
可是,當中共一方面在復興中華傳統的時候,亦不能不考慮當中會牽涉複雜的民族問題。當初建國以來,中共於國策上都對少數民族政策頗為小心,如把漢族共同語稱作「普通話」而非「國語」,就有避免大漢主義的考慮。但如今要重拾的儒學、古詩詞等亦無不是漢民族的文化,那麼少數民族文化方面又要如何顧及?文化多元議題一直是多民族國家向有的問題,如今中國若要復興傳統,對於如何與少數民族交待又會是個難題。
自五四開始,中國跌蕩中尋找出路,一時將傳統價值棄之敝屐,令致國魂頓失數十載,當恨錯難返之際,中國又重回一九一九年的原點,回望過去,實在令人不禁嘆息。至於文化復興之路最後如何,則仍為未知之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