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北京霧霾:視而不見的政治景觀

北京霧霾:視而不見的政治景觀

圖:BBC
文:慕容复

(泡泡特約撰稿)隨著大陸新聞界的黨化進程加快,報紙、電視與網絡變成黨的宣傳陣地,它們能夠生產的新聞越來越少。在這種情況下,輿論的重心越來越被政治權力所影響,首都北京放出的政策與風向,成為人們揣度中國政治實情的主要來源,其中就包括北京乃至華北地區深重的霧霾

按照這幾年的慣例,從今年10月中旬開始,北京以及河北等京畿拱衛省份又進入了秋冬季的重霧霾高發期。在10月19日的北京馬拉松上,北京霧霾的PM2.5指數超過300,超過國際限度20多倍,超過寬鬆的中國限度近10倍,而這還不是最壞的狀況。

作為北京環境屏障的河北邢台等地,pm2.5指數超過500,已經「爆表」無法讀出。從衛星雲圖上看,北京一帶被濃重的霧霾覆蓋。許多坐飛機的乘客,會將出發點的藍天與降落北京上空時拍到的霧霾加以對比——北京是一座被重度霧霾埋葬了的首都。

網絡反映規模小

擱在一般想像裡,被一級致癌物五次嚴密地包裹著,北京早就陷入慌亂當中,民不聊生了。然而,現實卻是,這個城市在重度霧霾裡一如往常,沒有政府行動,沒有民間抗議,沒有問責,霧霾似乎沒有給任何人帶來壓力。現實中苟活,甚至反映到網絡上的苟且。

北京馬拉松一級其後的天津馬拉松時,社交媒體上都傳播著第一陣容裡非洲選手無懼霧霾的照片,然後最多傳播的就是霧霾裡依稀可見的選手身影。官方的聲音消失了,官媒甚至推出馬拉松經濟如何拉動城市、因霧霾停辦馬拉松是不負責任等言論。

即使在被認為是反對聲音雲集的電子網絡上,也沒有抗議政府的聲音,信息規模很小,而且至多是諷刺北京霧霾如何如何,用段子消解北京霧霾的可怕後果——也就是說,社會民間也喪失了對霧霾這一議題進行表達的興趣與能力。政府無心,社會無力。

原因可以從兩則舊聞中找到答案。一則是1999年某天的《北京晚報》,表揚北京政府空氣治理的的,頭版標題是:決不將空氣污染帶進新世紀。另外一則是2008年北京奧運會,有外國運動員說要戴口罩參賽,網民在新聞下跟帖:真嬌氣,嫌北京臟就別來。

從第一條舊聞看,北京霧霾的深重污染已經宣告政府治理完全失敗,除了將霧霾責任推給農民燒秸稈,政府找不到污染源、拿不出可行措施——政府已經對治理霧霾失去了辦法。第二條新聞顯示,空氣霧霾製造了極度敏感的政治霧霾,一旦觸及,後果難料。

敏感的政治霧霾

五年前,美國大使館首先測量使館區霧霾中pm2.5含量,中國的環保組織跟隨之,推動了pm2.5進入空氣測量的清單,成為標準之一。但同時,pm2.5測量成為敏感的政治話題遭到禁止,官方出台規範,禁止民間測量和發布pm2.5指數,控制霧霾的民間環評。

從社會運動的角度看,北京已經是一座高度政治化的城市,「網格化」維穩已經密集分佈到每一條街道,任何對環境議題的街頭抗議都將受到嚴厲懲罰。經過對教育平權等溫和訴求運動的打壓,已經為類似的霧霾議題劃出了抗議的紅線,越界了就會遭到嚴厲鎮壓。

也就是說,在濃重的北京霧霾裡,埋伏著政府不作為、壓制民間作為的高壓力量,從而將環保議題錘煉成政治議題。在高度集權的中國,空氣污染涉及到重污染工業生產等執政黨嚴密控制的計劃經濟,對霧霾的追問勢必要反推到政治合法性問題,其敏感性可見一斑。

正是出於對「政治霧霾」的成因及後果的預測,北京霧霾話題才從決策議程、民間推動等現實政治環境中消失,成為視而不見的政治景觀。僅僅是在社交網絡上,留下了一點​​點口子,為中國哀嘆北京霧霾提供狹窄的空間。這是電子空間里相當荒謬、可嘆的政治圖景。

自從北京霧霾的治理失去了政策可能後,唯一剩下的希望就是:風。北京居民會在微博和微信上傳遞北風抵達的消息,通報風向南下的進程,以及風在到達北京前依次經過的城市。或者,「炫耀」被風吹散霧霾後短暫顯露的藍天。這些盛世景觀證明,政治霧霾已經侵入到人們的內心。

相關閱讀:屌絲霧霾生存法:200元自製空氣淨化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