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邦交正常化與間接衝突:
自50年代周思來實行以民間先行,以民足官的外交理念,與二戰戰敗國日本相處,先簽署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繼而推動中日邦交方式漸進的外交局面,再透過開發援助ODA交換軟件技術,使雙方先有正面關係。然而,日本首相參拜靖國神社,歷史科教科書爭議,釣魚台主權爭議和慰安婦存在的肯定,令雙方距離漸遠。參透反覆中日關係,使外界討論中日戰爭爆發可能性。美謂的崛起中國實力無可置疑與美國暗寬解除集體自衛權的盟友日本,其製造武器技術亦備受肯家。因此,若然雙方開戰必然是第三次世界大戰的序幕,但開戰的話亦要評估雙方盟友的支持力度。
中韓:
被稱中國通的韓國總統朴槿惠積極與習近平建交,中韓友好促使兩地貿易總額不亞於中美。自簽訂FTA,實行大部分商品零關稅,更使中日貿易趕上中日貿易,一改日本壟斷中國家電市場局面,亦大大提升南韓GDP。然而,韓國獲美國支持,其軍事力量得以保障。顯然這個時勢促使外界認同,韓國為中日關係疏離的最大漁人。假若中日對抗,鑑於韓國國內民族精神,反日趨勢持續使韓國傾向支持中方,大於維護日本盟友美國顏面的中立立場。
中印:
印度元首雖然一直跟中國發展緊密,印度建立商務園吸納華資流入,但中方與印度軍方不時對峙,阻礙中印更穩定的合作。然而,印美關係相對惡劣,美對印外交官侮辱;美對印的監聽,使中印關係略勝印美,縱使中日開戰,印度未見得挺日方的可能。
中拉:
自08年金融海嘯後,美國逐步走資使新興國家市場骨牌式拖低,令中方主持的金磚國家開發銀行,召開金磚峰會把世界聚焦於中國。同時,中國與拉美國家有硬件鐵路連結的合作,與軟件融資機制,使雙方聯繫更緊密,亦增加中國於國際話語權的實力,比日本跟中拉國家聯繫來得更懸殊。
中歐:
先是德國與中國雄厚的汽車市場合作,繼而跟希臘歷史上友好,更顯中國獲不少歐洲國家支持。再者,經過金融海嘯,歐洲國家貿易由依賴美國換上中國合作,以經濟利益為最大前題,令歐洲國家都不敢與中國對敵,更何況與日本同出一轍對付中國?
案:
中日戰爭其實過往發生過至少五次,更令中日殘留更多深根砥固的仇恨。現今中日矛盾不在於單純日本對歷史的道歉或地方主權的爭奪,反之更視乎外界對中國經濟實力興起,定性為霸權還是與美國看齊為世界龍頭一哥。中日戰爭可會一戰,表面上是突破了中日紛爭的臨界線,實是日方根本無能力燃點戰爭藥引,唯獨中美在國際舞台上互相拉扯的力度,若然一面被無情擊倒,中日(中西)戰爭才會爆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