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三大內地電視劇螢屏毒瘤之清宮戲(并原創前言詩《五律•清宮戲》)

盛世清宮戲,還原虜祖魂。
愚民呼萬歲,賊吏號玄孫。
戴孝江山送,分柴骨肉溫。
華文裱虛位,犬彘出胡門。
——前言詩《五律•清宮戲》

80後的孩提時光,業餘生活是豐富多彩的,僅就電視節目一方面來說,有勝於今日數十倍。因為沒有嚴格的“准入”篩選制度,大量優秀的日本動漫和歐美動畫、香港新加坡的武俠片、臺灣的言情劇等等層出不窮,數不勝數,應當說給當時我們留下了不可磨滅的記憶。內地的劇集,除了一些經典的古典名著演義之外,就屬清宮戲即辮子戲,占了重大比例,我比較熟悉的有:康熙微服私訪系列,宰相劉羅鍋,康熙王朝,雍正王朝,還珠格格系列……(不代表都看過)

十多年的歲月過去了,日漫、港片都隨著往事也一道去了,唯有辮子戲,盛久不衰,總有新的劇本,這個戲說那個秘史,一部接著一部,各個電視臺從大年初一播到歲杪,放佛這100多年前倒掉的王朝有著無比巨大的精神寶庫,要後人馬不停蹄地發掘發掘再發掘。物是人非,對此我卻是深惡痛絕。

清宮戲,乃是今日媒體螢屏上的頭等毒瘤。

中國有著千年的文明及絢爛的文化,這歷來是我們得以自豪的首要出發點。我們自稱華夏,“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孔穎達《春秋左傳正義》),以此與那些蠻狄戎夷劃清界限。瞭解古代歷史的人都應當知曉,但凡由漢族建立的政權,其綜合國力都是比較強盛的,無論是文化還是科技方面,都在不斷的發展和進步,漢唐宋明這古代最強大的四個王朝,都領先於世界同期的歐洲和其他國家。如漢朝在科技方面,許多機械原理被廣泛應用,軸承、曲軸連杆、轉動變直線運動的裝置等等,比歐洲早了至少500年;又如南宋中後期,中國(僅指宋)的人口占世界人口的15% 左右,經濟總量卻占到了全球的75% 以上;今天我國人口占世界人口約21% ,經濟總量卻只占全球比例僅為4% 。

與此相對的,少數民族統治時期,中國社會的方方面面普遍是與歷史的發展方向背道而馳的,愈是近代愈是倒退得厲害,在滿清一代達到頂峰。我們簡單地從幾個方面做一下比較:社會制度方面:北宋神宗元豐年間(1078-1085 ),城市化率達到驚人的30% 以上,而所謂“康乾盛世”,這一比例只不過9%;政治制度方面:明朝萬曆皇帝曾連續28 年不上朝,但在這期間中國無論對內還是對外的戰爭均獲得全勝,歸根到底是明朝擁有強大的內閣及行政系統,皇權受到極大制約。而滿清在這方面發生了極大的歷史倒退,又恢復了皇帝“一言堂”;財政方面:南宋開禧二年(西元1206年),中央財政收入達到8000萬貫錢,當時全國人口約7000萬;清廷1900年的財政收入為8000萬兩,人口卻有4億。南宋1貫錢購買力相當於清末1兩白銀的2倍,更重要的是,宋朝稅率低於清廷;工業方面:十七世紀,永樂初年,明朝的鐵產量約為9700噸,位居世界鐵產量第二的俄羅斯只有2400噸。到清代初期,政府嚴禁開礦,康熙皇帝還于西元1675年諭令“聞開礦之事,甚無益於地方,嗣後有請開採者,悉不准行”,對於不能封閉的冶鐵廠,則抽十分之二的重稅,到乾隆時,全國合法的鐵礦廠只有九十三處;滿清“開倒車”的行為罄竹難書,如:滿清為了加強集權統治,徹底扼殺了明末的思想啟蒙運動。《大清律》規定:“凡三十人聚會,一律處斬”。至於康乾時期的“文字獄”更是舉不勝舉;閉關鎖國,生產力、軍事、科技發展停滯不前。明末軍營營級編制,除了1000人為騎射外,其餘都是火器裝備,每一營5000人,用霹靂炮3600杆,大連珠炮200杆,手把銃400杆,盞口160位。第一次鴉片戰爭戰敗後,有人在京城某倉庫意外發現一批封存了200多年的火器,這批火器是明朝末年製造的,其中有的竟然比英軍的裝備還要先進; 乾隆時期編修《四庫全書》,總計存書3457 部,79070 卷,但禁毀的書籍卻達到6766 部,93556 卷,且多是古本、古本、善本。自命不凡的乾隆皇帝,還喜歡在前朝名家書畫作品上蓋他那八寸見方的“乾隆御覽”印,使得無數名作風韻盡失;野蠻野蠻地推行“剃發令”,屠殺漢人,從遼寧到新疆,幾乎把所有的省份都屠了個遍,絲毫不亞于當年的蒙元。英國使節馬戛爾尼等人記錄了如下這段話:“滿清初期,他們表現得非常兇殘。建國後的最初幾年,整批整批的百姓遭到屠殺。強迫留辮子引起了騷亂,結果都被鎮壓在血泊之中。都是老爺的種族坐穩了江山,對一個奴隸的民族實行統治,種族隔離是全面的,嚴禁不同種族間通婚,北京的整個北城都沒有漢人,專供滿人居住。宮內女眷(包括奴婢在內)無論如何只要清一色的滿人,要防止一切種族混雜的情況。而宮內太監又毫不例外地全是漢人。這多有象徵意義呀!讓韃靼人繁殖,讓漢人絕種。這就絕對保證了沒有任何不純的混雜。”

每當人們目不轉睛、樂此不疲地欣賞著辮子戲的時候,他們可曾真正瞭解過歷史的另一面?有人會說,不就看了電視劇,要這麼麻煩,要這樣,人人都成歷史學者了。的確,錯不在受眾,錯在那些編劇、導演、媒體。“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雖然他們標榜著戲說、純屬虛構等字眼,難道就能為美化那個醜惡的民族和糟粕的文化打上無辜的印記?如果說唐宋久遠,戲說起來困難,那“隋唐演義”和“狄仁傑”系列怎麼就能拍出來,“包公”系列為何家喻戶曉?諸多理由都不是理由。清朝就在前面,明朝也不遠,為什麼就不花點心思戲說一下明朝呢?華夏的文明文化是取之不盡的,想想昔日祖先的輝煌歷史,怎麼就不值得我們後人大書特書一番呢?滿清的奴化統治可見一斑。

現在一說起古裝戲,頭腦中一下子就反應出來的,就是那醜陋的半個光頭和一條辮子。不過,值得慶倖的是,近年來的非清宮的古裝戲還是有不少的,如“大漢帝國”等。廣電總局等部門既然有力氣刪減“色戒”的片段,條條框框限制國外的卡通和電視劇,為何不限制一下韃子的辮子戲?為何不鼓勵一下創作描寫華夏文化的劇本?對了,在有關部門裏有一個滿族事務協會(不是具體名稱),他們那個會長很活躍,這個鼓動那個那裏鼓吹這個,大概也有幾分關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