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以下是一位廣州的朋友對近日亞運的感想,經作者同意轉載在此。文章標題及副題為編者所加。
作者/陸鏡
南方周末那個專題想必是既是命題作文也是南周的主動操作,無論怎樣,亞運會都是個“新聞”,要跟進,本城的每個媒體都在做專題特輯。不過,南周頭版《廣州歡迎你批評》拍馬屁的方式,實在高明,因為只選擇了部分事實呈現而予以高調表揚,省宣大概又會對南周放心很多。
整體而言,我也覺得廣州的控制、管制等等措施比較松散。這主要是跟亞運會的級別不一樣有關,如果是奧運會或是世博在廣州辦,不會只是現在這個樣子。另一個原因自然是包括官和市民在內的廣州人的特點。
廣州的實用主義
雖說動員了50多萬人當志願者(在北京路我居然看到有穿“民兵”制服的年輕人,多少年沒見這個詞了),可看看這些志願者的狀態,和北京街道辦事處的大媽們比一比,就覺得廣州人還是可愛。我家就在江邊,能看到亞運會場,所以之前几天進社區就要刷身份證了,而無論是門口的警察還是我們家樓道、樓頂上蹲點的志願者,完全沒有什么認真負責的勁頭,敷衍的很,這點還讓人欣慰。
開幕式演出,我周圍的朋友的評價都很低,我的評價也不高。依我看,這開幕式同樣敷衍的很。如果從法西斯主義美學的角度來看,這台晚會完全不達標,因為節目設計太“簡單”,主辦者顯然沒有想把這台節目辦的多麼充實、丰富。不知道是不是轉播的原因,大部分節目都像是拼湊在一起,沒什么銜接過渡。顯然也能看出,主辦者想讓這台晚會不那麼政治,盡量體現人性的,溫暖的,輕松的東西,很可惜,都差強人意。像最後點火炬放鞭炮那一下兒,兩個孩子和那位運動員的表演實在很拙劣。還有開幕式之前的花船游珠江,那些柴油船的馬達聲震天響,而且船也破破爛爛,我在想,如果是北京或是上海,大概要求不會這麼低。
但由志願者,開幕式這種勉強為之的狀態來看,相對而言,廣州人真是比較實用主義,誰都知道必須要應付這個事情,但應付這個事情,多一份力都不會出。
亞運會這個過程裡,讓我感觸最深的,是地鐵公交免費,而一周后又取消免費這件事情。簡單說,這里面體現了廣州這個號稱非常寬容的城市里,本地人和外來人口,中上收入階層與低收入階層之間的排斥關系。
廣州地鐵很擠麼?
在香港跟朋友聚會之後第二天,我回廣州,坐地鐵到我家所在的赤崗塔站。這個站上面,就是開幕式當天放煙花的廣州塔,一個多月以來,這里已經成了一個重要的觀光景點,每天晚上都有大量的人群趕來看燈火通明的廣州塔。那天的地鐵特別擠,上地鐵之后我發現和往常不一樣,車廂里几乎都是外地方言口音,大多拖家帶口有老有小,從服飾也能看出,一定是低收入階層。看着滿車廂興奮的充滿期待的笑臉,我真有點感動。——以前的地鐵里,哪里能看到笑臉啊,匆匆忙忙的上班族們不是拿着手機埋首在玩兒,就是滿面冷漠和倦怠。
官方說地鐵一下子多出來一兩百萬人,這一兩百萬人以前在哪兒?為什么不坐地鐵?現在他們出來做地鐵了,怎么就形成了一種恐慌?因為這恐慌覺得地鐵已經到了安全極限,開始批評政府瞎搞的人群又是哪一類人?為什麼這群人在一開始政府推出這項政策的時候還覺得這是件好事情?為什麼當他們發現自己的地鐵空間受到擠壓的時候,才開始向政府釋放壓力,試圖透過“安全”這個理由,以恢復收費進行區隔的方式來保證自己的地鐵空間權利?
那麼這群人是誰?肯定有公務員階層,地鐵公司、公交公司,至少還包括媒體人。或者媒體人是主力之一。我曾和一些媒體同行為這件事爭論,他們覺得安全第一,政府這樣做欠缺考慮。我說如果你們在北京,每天早上8點過擠地鐵上班,就不會覺得廣州那幾日的擁擠完全不可接受。或者如果你們春節的時候是到火車站排幾個小時的隊坐硬座車廂而不是坐飛機回家,也不會覺得現在這個狀況不可接受。那幾日廣州地鐵的擁擠狀態也不過就是北京地鐵上下班高峰期的狀態而已。問題的關鍵在突然冒出來的那一兩百萬人。
果然,施行了五天,免費取消。立即改為發交通補貼。這個時候的排斥就更明顯。因為發交通補貼的對象,是廣州戶籍人口,以及持暫住證或居住證在廣州居住半年以上的流動人口。戶籍、居住證暫住證,以及半年,成為三個門檻。有了這三個門檻,不知道那多出來的一兩百萬人,有多少可以拿到這個紅包?
此前那場保衛粵語運動之後,和幾個地道廣州人聊天,也有新的感受。那場運動,怕也激起不少廣州人內心深處的排外意識。聊的深了,他們便會抱怨外來人口,說是你們這些外地人把我們的廣州搞壞了,城市變了,語言變了,飲食也變了,如何如何……
作為一個外地人,最近我開始意識到,廣州人所謂的包容,其實骨子里多少帶有一種都市性的冷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