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Jumbo】小電視 大螢屏 ── 近期內地影視風潮淺析

【Jumbo】小電視 大螢屏 ── 近期內地影視風潮淺析

原載於《Jumbo》48.2 P.55-59
ISSUU網上版:http://issuu.com/_hkbusueb/docs/jumbo48.2

近年,無論是電視上還是螢幕上都出現了在風格題材上抱團的現象,一股新興的勢力開始顯露並越發壯大起來:在影視作品上有以《小時代》為代表的青春懷舊系列,以《何以笙簫默》為代表的網絡文學改編系列;在綜藝節目上也有大批清一色的競技類、親子類明星真人秀相繼湧現。有人說這股勢力給影視市場帶來了龐大的商機並注入了新鮮力量,也有人把這些一併歸為投機取巧,並以此對我們中國影視的前景深表堪憂…… 這股影視浪潮就像一陣風襲來,來得快,發展之勢也很迅猛。那麼接下來小編將結合自己多年的刷劇經歷,分別就以上三個方面對近期影視的風潮做出一點淺析。

用別人的青春來延續著我們的

每一個人的青春都是獨一無二卻又無可避免地相似,我想這也是為什麼大批量換湯不換藥的影視劇如今打著青春旗號大行其道。我們總是能或多或少從裡面找到自己的影子,並成功地將自己帶入情景之中。因為青春太寶貴了,而每個人的青春卻只有一次。如果有選擇的話,我相信我們都會給自己第二次的機會。恰恰這些青春影視作品滿足了我們對「重走一遍青春」的渴求,或是希望自己僅以旁觀者的姿態來看看別人的青春是個怎樣過,但相信我,一旦涉及青春,幾乎沒有人能夠從中抽離、或是全身而退。

於是從九把刀的《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開始,一場「追憶似水年華」的濫觴便由此拉開了帷幕。從《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到《中國合伙人》到《同桌的你》再到《匆匆那年》,我們的內心早已了然。這些青春懷舊系列的影視作品把回憶的主體放在了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屬於他們的是一些其實才發生過不久,卻彷彿已經提前陌生化的東西──上學、三八線、借文具、傳紙條、小報告、他為她打架、她為他罰站、文理科選擇、志願和分批錄取、新的城市、愛恨交織的赤膊兄弟和姊妹淘、小旅館、新年和聖誕節、表白、牽手、初吻、開房、離別、打拼與夢碎、重聚、混得好的與混得不好的、刻意隱瞞的和從沒忘記的,以及作為幕布一樣而存在的某些宏大的背景:北約轟炸駐南領使館、九一一、加入世貿、申奧、世界杯出線、非典…… 當那些曾經的故事開始被遺忘,現實的挫敗愈發清晰,唯有這些青春電影才能讓他們重溫那些簡單卻深刻的,肆意妄為卻又懵懂青澀的年少時光。這場風潮也可以看作是一種「近在咫尺的懷舊」。

今夏,還有一部有顏有情節有票房也有罵聲不斷的電影作品──《小時代》系列電影的終極作品,它成功把青春題材電影作品推向了又一個風口浪尖。郭敬明是聰明的,他的這份聰明也是極致的,在準確無誤鎖定了他的目標受眾之後,制定了一個導演及主創團隊能夠在電影營銷宣傳上走到極限的規則。他奮不顧身、全力以赴地達到了一個別人無法觸及的宣傳極限,自然不可能在作品本身輕易饒過自己和團隊。於是我們便看到了小時代每一部都比前一部更像電影,甚至更像好電影。

這部系列作品從第一部開拍至今,圓滿謝幕已有三年時間。這三年它也總是不辱使命地給我們帶來笑聲哭聲和罵聲。有人說,《小時代》系列幾乎陪著她走完了整個青春。十年,從文字到影像,從虛擬到現實,已然成為一種情結和執念。如今電影結束,她的青春也隨之落幕。電影裡,這種情結被稱為「用十年青春赴你最後之約」。

於我而言,前三部我一直是以一個陪同者和旁觀者的身份去影院消遣這部作品,沒有太強的代入感。然而,當我看第四部的影院裡和其他人一樣涕泗橫流不能自已時,我忿忿地想這部商業氣息如此濃厚、發生的所有狗血情節又與我完全不相關的作品憑什麼賺取這麼多人的眼淚呢?的確,我們沒有經歷過電影裡的這些破相、車禍、坐牢、癌症、火災和酒爛金糜,也體會不到他們每個人之間的背叛終結離合聚散。但當我們發現,一直在現實生活中扮演醜角,隨時都在逗笑大家的唐宛如和自己好像;始終勤奮向上想要向全世界證明自己的南湘和自己好像;總是大包大攬想要獨當一面卻從不考慮自己承受能力的顧裡和自己好像;永遠願意相信人心,相信溫暖願意成就身邊人的林蕭和自己好像…… 我們每一個人都在時代姐妹花身上找到了自己。於是當我們在她們身上發現人性的弱點時,我們又恨又怕,恨自己有一天也會變成曾經深惡痛絕的模樣,生怕自己露出潛在的不堅強不勇敢不單純不磊落的一面。因此,當這部作品出現在每個正值青春的女孩面前時,我們都會不自禁地將自己也代入其中。於是當劇中的任何一個角色遭到虐待和碾壓的時候,我們都會有痛感。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部作品已經成功了。

從這些炫目多彩的青春影視劇中,可以清晰地看到青春敘述的主體就是作為大眾文化消費主力的都市小資和中產。這裡面沒有農村青年,就連小鎮青年、縣城青年也鮮有出現。這些溫室裡的花朵步入社會,走進職場,一次次被現實衝破自己的愛情觀、理想觀,當初溫柔稚嫩的心早已變得蒼老疲累。這或許就是他們懷念青春懷念校園的最初動機吧,渴望能夠繼續停滯在一晃而逝的青春裡。然而現實生活裡他們所能做的唯有看著自己的青春漸行漸遠,輕輕地向它們揮揮手,然後繼續趕路。除此之外,也只有通過別人的青春來延續著自己的……

我們想要做的夢都在這裏了

近年,一些網絡文學紛紛被改編成影視作品。這波網絡文學改編熱潮,自2010年開端,2011、2012年持續升溫,到2013、2014年勢頭旺盛,直至今年幾乎整個影視行業都出自網絡文學之手。這種現象的產生主要基於時下海量的影片對劇本的需求:有以《花千骨》為代表的仙俠魔幻武俠劇,以《盜墓筆記》為代表的懸疑神秘探險劇,也有以《杉杉來了》為代表的霸道總裁愛上我,以《何以笙簫默》為代表的虐戀情深…… 可以說,各類形形色色的作品也在不同程度上滿足了影視市場上的各種需求。

很多人都疑惑為什麼這些影視作品能成功掀起一陣浪潮?以先後改編成電視劇和電影的《何以笙簫默》為例,曾一度引起上至中年婦女下至青蔥少女追劇的熱情,其中也不乏有人一邊吐槽,不斷一邊卻忍不住熬夜等零點更新。但不得不承認的是,它的確帶我們做了一場非常美麗的夢,可能每個人在青春年少時都曾想要有過一場刻骨銘心、奮不顧身的愛情,有的人做到了用一輩子來懷念,有的人沒有從而憾恨一生。當看到劇中兩個人分別七年再次相遇後選擇相信對方,選擇放下對方過去的一切最後緊緊相守在一起的時候,你腦海中浮現的那個人又是誰呢?當我們不自禁地回顧起那段感情,會有甜蜜,但更多的可能是對於當年的自己沒能堅持到底而追悔莫及,而劇中何以琛爛大街的一句「如果世界上曾經有那個人出現過,其他人都會變成將就,而我不願意將就」不知道戳中了多少人的心。

但無論怎樣,罵聲也好,贊揚聲也罷,《何以》這類型的影視作品都給了人們一次重新幻想的機會。追劇看電影本身就是件令人放鬆愉悅的事情,那麼何不讓自己盡情地沉浸一次呢?

大陸影視劇近幾年的變化是一種青春化,近年來我們的家庭倫理劇青春化,抗戰劇青春化是有目共睹的,至於新鮮湧出的青春愛情劇更是能從中明顯看出近幾年影視劇在試圖更加靠近年輕女性的審美。而它的青春化本質是影視劇媒體的網絡化,隨著網絡以及數字電視的鋪開,電視劇的觀眾不再只是中年婦女,互聯網帶來的海量新內容也吸引年輕人重新回到了電視機前。新一代人剛剛開始物質生活卻又積鬱了太多殘存的理想無處安放,只得通過一些輕鬆的影視作品排解出來。於是我們所看到近期影視劇作品的大背景無一不是安置在種種社會壓力之上,但最後終歸會有一個讓大家心滿意足的結局,輕鬆娛樂之餘旨在給年輕人傳遞對未來的希望。

近期由網絡文學改編的劇作當中有一個十分經典的題材就是「霸道總裁愛上我」,毫不誇張地說市場上的一半作品都被它所包攬,除了上述分析的影視劇青春化這一原因,這種題材能夠獨當一面的另一個原因就是它確確實實滿足了很多小女生的粉紅少女心和青天白日夢,就像男生們或多或少都有一點崇拜武俠人物,崇拜漫威(marvel)英雄一樣,這種霸道總裁風也恰恰符合很多年輕女生的口味,對於愛作夢的小女生來說這些就是屬於她們的武俠和漫威。但現實生活中去哪裡找如此十全十美羨煞旁人的愛情呢?專一誰都會說,可並不是每個人都能做到。又有誰願意像劇中的以琛空白自己的七年,只為了一個虛無飄渺的等待?只有現實當中很難遇到甚至接觸不到的生活才會令我們心生嚮往,甚至沉迷其中,因為它們畢竟給了我們一個做夢的理由。

總的來說,我們看到很多受歡迎的網絡文學經由影視劇改編之後獲得了大多數觀眾的認可,並且又為這些網絡文學作品帶來了二次曝光的機會,還能將一批新演員帶入到觀眾的視線當中,可以說是形成了多方共贏的良好局面。只不過在改編的過程當中,因為導演和編劇從文字到影像的闡釋與很多讀者的心裡預期差異較大,從而導致了很多原著讀者對影視作品的不滿。但網絡文學改編影視劇大體上可以算作一個符合互聯網時代網民觀影需求的好的舉動,不過就目前來看它的這一套程式還不夠完善,但它的隊伍將會越來越壯大,也希望能夠有越來越多的高質量作品呈現。

到底是「真人」秀還是真人「秀」

自2013年《爸爸去哪兒》第一季開播以來,以「展現最真實明星狀態」的真人秀戰火便燃燒至今,不但沒有消停,反而愈演愈烈。如今,只要一打開電視機,大批真人秀就會映入眼簾,從2013年的《我是歌手》、《爸爸去哪兒》,到去年的《奔跑吧兄弟》、《花兒與少年》、《爸爸回來了》等等。幾乎只要是說得出名的衛視,都有一台能拿得出手的綜藝節目。

真人秀可以說是娛樂時代的一個必定產物。中國的綜藝節目經歷了以春晚為代表的晚會體,以快樂大本營為代表的遊藝體,現在基本上算是進入了競賽體的真人秀類型。能夠出現這種現象是因為電視所具備的休閒隨意的特質,真人秀的出現使得電視更加成為了生活的延伸。首先,真人秀是一種對生活的精妙模仿,它看起來與我們的生活很相似,但是其中又蘊含著陌生於生活的戲劇性。其次,它具有很強的綜合性,比如《中國好聲音》這個節目就包含了演唱表演、競賽衝關、人物故事呈現、明星訪談等等曾經可以單獨成為一個節目類型的元素。因此真人秀這一浪潮的襲來也是一個必然趨勢。

然而,隨著漫天的明星真人秀節目席捲市場,此類節目也逐漸暴露出作假、作秀、過度明星化、過度依賴境外版權、過度雷同等問題。那麼真人秀到底是應該「真」還是「秀」呢?如今看來,大多數真人秀最終都是以娛樂大眾和拉取收視作為落腳點。有不少真人秀節目打著真實故事的旗號,實際上全程都是靠明星來作秀,素人及其真實的人生經歷只出現在節目的最後十分鐘。更有甚者,全程都在照劇本表演。真人秀貴在一個「真」字,理應追求的是真情實感,然而如果這變成一個泛娛樂化的模式,僅僅是用作博取收視率,最終很有可能因為審美疲勞受到觀眾拋棄。真人秀需要回歸到最真實的現實生活和人生故事中來,而且需要的是真真正正的回歸。

和其他所有的電視節目一樣,決定真人秀節目命運的同樣也是電視觀眾。如何吸引更多的觀眾毫無疑問是娛樂節目的關鍵。其實展現人的生存狀態與真實情感,使受眾真正感受到其中的真實性,進而把這個節目看作是情感共鳴和宣洩的一個歸宿,這才是對真人秀節目的公眾凝聚力和社會影響力的真正考驗。如此,真人秀節目在做到有意思的同時也會有意義,在收穫收視率的同時也會傳遞價值觀。

後記

不論是青春懷舊系列影視劇、網絡文學改編影視劇還是大批量引進的真人秀,我們都看到了它們在如今大行其道的理由。然而其中的弊病卻不得不揭示,那就是浮躁。浮躁是這個社會的通病,每一天的快節奏,生怕落下別人一步而跟不上時代的腳步,由此也帶給人們太多壓力和負擔。這樣的浮躁情緒難免會被帶入到影視作品中,觀眾帶著娛樂化的情緒很難去安靜、本分地欣賞一些實實在在的東西,所以現在這些海量生產的影視劇中並沒有太深刻的內涵存在,僅僅是些停留在表面的東西,它們只會去追求市場效果,而浮躁的市場往往會帶來浮躁的產品,這個答案是肯定的。

習慣於去給青春貼上華麗麗卻輕飄飄的標籤,卻忘記了與天才式的成功和富貴夢裡的愛情、友情相比,樸實自然、腳踏實地才最真實而珍貴;習慣於去關注明星在螢幕上的一舉一動一笑一顰,卻忘記了發生在身邊真實的故事和其中細微的情感才是最溫暖而深刻。希望這個社會能夠褪去一點浮躁,也希望我們以後看到的影視作品能夠堅持懷真抱素,讓更多真實、溫暖、厚重的作品出現在我們的面前。

浸大編委 Facebook Page:www.facebook.com/busue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