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N個國家領袖都有出席法國反恐遊行,中國呢?」

「N個國家領袖都有出席法國反恐遊行,中國呢?」

法國於星期日舉行反恐大遊行,新聞報導有三百五十萬人出席,其中包括各國國家領袖,規模之大可說前所未見,各國「表明世界團結一致反抗恐怖襲擊」之際,對於「誰沒有出席」的點相也同樣備受關注。

我們第一眼會發現中國缺席,facebook上大家慣常地對此加以嘲諷,最鍾意維穩乜乜乜的中國,怎會出席支持言論自由的遊行。

「N個國家領袖都有出席法國反恐遊行,中國呢?」

然而這條問題如果接下去,其實還可以是:

「N個國家領袖都有出席法國反恐遊行,美國呢?」(中美同樣派駐法大使參加遊行,元首缺席)

「N個國家領袖都有出席法國反恐遊行,日本呢? 南韓呢?」

對於複雜如謎題的外交姿態解讀,我們都不是沈旭暉,一則沒有認真研究的心力,亦欠缺足夠的知識儲備去支撐判斷。更重要的是,有姿勢往往不等於有實際。國家永遠是「口裏說不身體很誠實」,twitter上一名倫敦經濟學院的學生列出有份出席遊行的國家當中,不少對內均有侵犯言論自由之舉 (註:1)。你可能會反問,哪個國家沒有才出奇吧? 外交姿態固然是一窺國家取向的重要謎面,否則也無需專家學者研究解讀,但也是一門建立形象粉飾太平的藝術,美國從來說反恐說和平說得最大聲,同時卻大力扶植中東國家的反政府武裝勢力,錢與導彈一箱箱運去,並非什麼新的新聞。

有趣的是,國家利用外交姿態樹立形象和態度,群眾又往往很受落,習近平在APEC對安倍黑面,國內群眾大呼痛快,彷彿已贏了日本一仗。中美日韓等國家元首同樣缺席法國反恐遊行,我們關注重點卻只落在中國,批評或嘲諷中國的背後,是否亦難逃對於「出席遊行」這一舉動簡單粗暴的判斷:「有出席=大力支持言論自由支持反恐」?

國際對於奧巴馬缺席的輿論轟炸,則比習近平缺席顯然來得更大,美國亦要立刻派國務卿克里訪法顯示「反恐誠意」,但與此同時未見輿論大力譴責日韓缺席,對於不同國家外交姿態的期待和責難,似乎亦反映了不同的國際定位。美國的「世界警察」角色營造多年,一有恐襲發生,群眾慣性期望「又是美國出面主持大局的時候」,奧巴馬缺席法國反恐遊行便立刻備受關注,令外交姿態一向高調的美國都要話鋒立轉,表示「美國對法國國家安全的長期支援,比一些象徵式的外交姿態更重要 。(註:2)」(“officials insist that ongoing US security support for France is more important than symbolic diplomatic gestures.”)

缺席遊行的中國在11月底召開「中央外事工作會議」,會上習近平提出「中國外交要有中國特色」的講話,被美國學者解讀為放棄以往「韜光養晦」的低調外交策略,要走大國外交路線 (註:2)。美國運導彈,中國的區域政治博弈也有銀彈攻勢,積極出手援助巴基斯坦,委內瑞拉乃至俄羅斯等國家。

「姿勢」要摸索解謎,「實際」卻可直接尋根究底。與其深陷在「我望唔透」的門面外交姿態,食花生數人頭看誰有出席誰沒現身,不如更加實際地看看各國的外交舉措吧。

又,巴黎恐襲同日,尼日利亞極端組織屠殺2000多個平民,為何我們(或至少是我)對這宗新聞的訊息和認知,會遠遠滯後於巴黎恐襲? 大國領袖們的”diplomatic gestures”也全然未著力於此? 一場發生在相對和平安全的國際大都市的恐襲,與一場發生在政局混亂的發展中國家的屠殺,從媒體與國際的關注程度乃至其能牽動的群眾情緒,都可以那麼不同。好多義憤填膺的「我是查理」,卻始終未見「我是尼日利亞巴加平民」。

===================================================
註解:

1.見The Sydney Morning Herald: Daniel Wickham's epic Twitter attack on world leaders at Paris march?
http://www.smh.com.au/world/daniel-wickhams-epic-twitter-attack-on-world...

2.見The guardian:Kerry to visit Paris amid scramble to counter Charlie Hebdo march criticism:
http://www.theguardian.com/world/2015/jan/12/kerry-visit-paris-charlie-h...

3.見 <紐約時報>:習近平放棄韜光養晦推動大國外交 : cn.nytimes.com/china/20141201/c01china/zh-h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