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道德」加「國民教育」等於甚麼?

「道德」加「國民教育」等於甚麼?

德育及國民教育專責委員會建議未來加入以必修科目「德育及國民教育科」。據亞視新聞資料,此科目乃從現有的德育課程發展出來,籍透過「個人」、「家庭」、「社群」、「國家」及「世界」五大範疇,培養學生的個人價值觀及對國家的身份認同 。然而教育評議會副主席何漢權就指出課程與現時的通識科及中國歷史科都有重叠 ,恐有資源重疊之虞下加重教師與學生的壓力。與此同時,教育界因中史科修生下跌之頭痛不已 ,「德育及國民教育科」被列作必修科目勢必進一步將中史科邊緣化,加深「遺忘戰勝記憶」的危機。

撇除操作上的問題,筆者認為更值得研究的是學科中將道德教育與國民意識教育扣連的動機。然而,在討論前必須指出道德教育與國民意識教育的分野之處。

道德教育的目標是公民與正義教育,引導學生明白單單遵守法律並不足夠,更重是如何自律自發地循美善的方向進發,故此重要的課題是理性判斷與獨立思考。而國民教育強調是國家與公民的關係,如國情教育及國民身份認同,可是國民認同其實是源自想像的共同意識,故此立足點往往是民族共同記憶的詮譯,坦而述之就是圍繞「如何做一個好國民」,潛台詞「國家對我有何期待」,意旨學子在面臨選擇時將國家意識納入行動考慮,從而作出不負國家的選擇。反映的國家與個人鬥爭,為國犧牲的烈士精神往往亦得以英雄式傳頌。

在大是大非的情況下國民教育與道德教育理應有不少相同,若二者扣連情況下,當國民與道德意識出現價值衝突時又應如何取捨?譬如結石寶寶之父趙連海被控尋釁滋事罪,香港表現出的不滿情緒正是對於不義之審判下的填胸義憤。這種中立於民族國家的義憤,只針對不義之舉的憤怒亦理應視作道德教育之成果。當道德與國民意識,「獨特國情」會否因此變作道德的免戰牌?

在沒有充份的根據下將道德與國民教育扣連,只會將學習邊界糢糊,背後的犬儒卻會生產出更多的犬儒與狗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