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的全國高考在今天(6月9日)結束,800多萬考生中的457萬將獲得繼續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成爲明日的白領。而其餘的四成將進入勞動力市場----來自農村回家務農,城市的進工廠當工人----內陸省份的多數將背起行囊擠上開往上海或廣東的火車,到沿海地區謀生。
于是數年後,兩個曾經在考場上較量的考生可能會在東莞的一家外資工廠裏相遇,昔日在考場上平起平坐的對手届時一個成爲白領,坐在冷氣房裏看報紙泡妞,另一個成爲民工,在車間的流水綫上大汗淋漓忙個不停。最後,連人事檔案也分別由人事局和勞動局分開存檔,享受不同的福利和待遇,成爲完完全全兩個世界的人。一試定終生,在中國普羅老百姓眼中就是上面描述的這幅畫面。所以高等教育在中國一直是賣方市場,人們視讀上大學爲改變命運的手段,只要讀上大學就不必被資本家剝削,就不必再背朝烈日面朝黃土。
九十年代中後期中國失業率高企,市場疲弱,一些經濟學家看到對大學學位需求的價格彈性近乎零,便建議政府以大學擴招拉動內需。此“一石二鳥”之策不但可以降低失業率,還能把高等教育大衆化。只是政府沒有追加擴招所需要的資金,大學缺錢便只好加向學生埋手。學費從九十年代中的平均1300元/年,升到現在的平均6000元一年,升幅約爲460%。(數據引自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有關報告,下同)
從九九年開始的擴招可以稱爲中國歷史上的又一場“大躍進”。全國在校大學生人數從1998年的360萬左右,暴升到今年的1200多萬,接近兩個香港,比整個比利時的人口還要多!但政府對于高等教育的財政支出却一直維持在GDP的0.5%左右,有研究指出公立大學經費中的財政撥款部分已低于五成,這在全世界絕無僅有。
只是,6000元一年的學費意味著什麽?這約爲一個普通城鎮居民一年的可支配收入,或者一個普通農民接近三年的純收入。如果再加上每年最起碼三、四千元的生活費,再乘以大學四年,得出來的數字對于任何出身貧寒的學生都是一個天價。
完全脫離學生家庭負擔能力的天價學費給中國社會造成了衆多的社會問題。過去幾年,在發放錄取通知書的七、八月都會同時傳來一些讓人握腕嘆息的新聞:某老農因負擔不起兒子讀大學的學費而服毒自殺,某下崗工人因無法籌到女兒的學費而跳樓自殺……而更可怕的是,居高不下的大學學費加劇了社會的兩極分化,使一些出身貧賽的農村學生很早就放弃了繼續求學,高等教育的權利成了城市中産家庭的專利----在讀大學生中超過八成是城鎮戶口,不足兩成爲農村戶口----儘管中國的農業人口占總人口的七成,有八億。
今天,八百萬考生考完高考了,理應輕鬆一下。但是對于當中的窮學生,真正的煩惱才剛剛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