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中國鄉村教師情狀紀實之一

【中國鄉村教師情狀紀實之一】 

苦並生活著  

文/萬興亞 

 

        苦並生活著,甘肅鄉村的貧困教師們即如是。

        儘管我也是從大別山深處走出來的苦孩子,但是走近甘肅東鄉的鄉村教師後,明顯感覺自己心理準備不足。

        在東鄉縣硯子鄉硯子村小學,我們“燭光工程--飄柔首烏助教計畫”新聞採訪團一行的到來,給星期天的小學帶來生機,老遠就聽見孩子們的讀書聲。

        進入小學校的校門,一字排開在教室窗戶上的書包和課本就闖入了記者的視野。聽學校的馬煜輝老師說,這是因為學校課桌少,學生多,幾個學生共用一張書桌,連胳膊都沒法伸直,根本沒有放書包的地方。一橫排3大間教室,其中只有一間現在有學生上課。

        走進教室我們發現,高高矮矮30個學生擠在9張桌子邊上。有的小學生只比課桌稍高一點,怯怯地躲在個兒高的學生身邊。整個教室只有一條凳子,還是最後一排的3個孩子坐著。他們中,最大的13歲,上三年級,最小9歲,上一年級。給三年級上課時,一年級就“旁聽”了;給一年級上課時,三年級就自習。這個35人的複式班從來就沒有齊整過——今天你家裏有事請假,明天他家裏有事請假。說起這些,馬煜輝一臉的無奈。

 

兩個人的學校

        這個學校只有馬煜輝和他妻子馬秀蓮兩個老師。馬煜輝結婚前,這個學校只有他一個老師。現在他們夫妻倆住在學校,週六、周日才有機會回10公里外的家去住上一個晚上。在馬老師夫婦的辦公室兼臥室裏,除了兩床被子和鍋碗瓢盆外,最顯眼的就是一個卡式答錄機。馬老師說,這是從一個朋友那兒借來的,主要是想讓不滿半歲的兒子體驗一下現代生活。

        這兒水是最寶貴的“資源”。每天馬老師要從校內的水井裏打一次水,每個學生分小半杯後,給他們夫妻倆留的生活用水就很少了。今年天旱,眼睜睜地看著水位一個勁兒的往下走,馬老師只好把打水的時間從一天一次改為兩天一次。

沒錢 許多孩子不能上學

       馬老師說:“這些其實沒什麼,只要孩子們能來學校我們倆就高興,畢竟沒‘失業’。”最讓他們難受的是本地學生入學率太低。800多人口的一個村,適齡兒童在校率不到50%。比如說,三年級的學生、班長馬一得勒家有3個孩子,他是老大。現在只有他一個人在校讀書,11歲的弟弟和9歲的妹妹都失學在家。

        在當地人的傳統認識裏,家裏年齡最大的男孩最受重視,所以上學這種好事只有長子才輪得上。為了動員馬一得勒的弟弟和妹妹入學,馬老師記不清已經家訪了多少次,但是沒用。

        正巧,我們見到了馬一得勒的父親。他說:“我也想讓他們上學,可是家裏沒錢。”沒錢是大多數孩子不能讀書的原因,都開學一個多月了還有4位同學沒有買課本。馬老師說,他已經給二年級和三年級的3位同學買了課本,實在沒錢墊付了,因為他們夫婦倆的月收入還不到200元錢,家裏還有一個要喝奶粉的孩子。

        要走時,我們聽到了一個好消息。根據英國的一個1000萬英鎊的援助計畫,準備在甘肅4個縣市實施扶貧助教,每個縣有50所學校受益,硯子村小學是其中之一。

        但願這所“兩個人的學校”能有書、有課桌椅、有電,不用發愁沒有水喝。

 Sources: http://www.harvest.org.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