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貼自我的blog: http://richardfx.blogspot.com/2007/11/blog-post.html
每當人們提起「綠色」、「綠化」,很多時就會令人聯想到回歸自然的環保運動,不過下面介紹的,性質就完全不同,甚至是背道而馳,這個就是二戰後的「綠色革命」。
看 一眼,還以為是甚麼激進的環保運動,但看過內理的東西後,原來又是用人工/基因改造技術來對抗自然的蠢事,這只是一些由一些跨國公司推動的商業計劃,透過消滅人類千萬以年來的敵人---農業害蟲以及幾何級數的糧食增產,以漂亮的目標--消除全世界的饑荒作為掩 飾,讓人以為他們正在做一些偉大的慈善事業,實質上卻只是為利是圖,甚至有損於自然而於農民及饑民無多有益處的行為。
他 們以各種非自然的手段,初期包括化肥、化學農藥、除草濟、雜交育種,到後期至現在的基因改造技術,把異類物種的基因加入到自然的種子,培養具有抗蟲抗除草劑兼高產量的基因改造種子農作物,可以說是反環保的,有些外國的志願人士如麥柯米克(Mike McCormick)看不過眼,自己聯同志同道合之士發動「傳統種子計劃」,以傳統技術配合自然的種子耕作,以抗衝國際種子公司的基因改造「特種」。
下面是我對整個「綠色革命」運動的性質及看法所做的一個概括簡表,至於詳細情況及內容大家可參考以下網站:
Green Revolution: http://en.wikipedia.org/wiki/Green_Revolution
尚未成功的綠色革命: http://taipei.tzuchi.org.tw/rhythms/magazine/content/41/2/content2.htm
玉米,綠色革命: http://e-info.org.tw/reviewer/chia/2001/re-chia01031801.htm
生物技術和綠色革命——對諾曼·博洛格的訪談: http://oursci.org/ency/biology/139.htm
或看以下參考書籍:
克雷格·塞姆斯(Craig Sams),譯者:黃又林,《脆弱的地球系----食物的背後》(這個革命“不太綠”----當“綠色”不好的時候)(香港,三聯書店,2004年11月),頁48-50。
英琦博‧柏恩斯(Ingeborg Boyens),譯者:杜默 ,《基因騙術》(進步的代價) (台灣,時報文化,2001年06月13日 ),頁144-155。
重要的內容或有遺留,希望各位能給予意見及指正。
事件: 第一次(1940年代/1960年代)及第二次(1990年代至今)綠色革命
名稱創始人:國際開發機構(Agency for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的主持人高德(William S. Gaud)
目標: 以改善農業生產技術及品種為手段,培養可抗病蟲害的高產量品種(HYV, High Yielding Variety)種子,以增加產量及減少蟲害,從而解決世界糧食不足及發展中國家饑荒的問題,並增加農民收入,在二十世紀達成世界上每個人都擁有「一日之麵包」(Daily Bread)的基本需求。
背後哲理:饑荒是由於食物生產不足所至,因此只要有方法把農業生產量大幅提高,就能使食物供應增加,滿足到全球,特別是發展中國家遇到饑荒及營養缺乏的人的需求,農民生產力的提高則有助他們增加收入及改善生活,有利於發展中國家社會經濟的發展。
主要支持人物及團體:「綠色革命」之父,獲諾貝爾和平獎的諾曼·博洛格博士(Norman Borlaug)、國際金主如福特基金會(Ford Foundation)、洛克斐勒基金會(Rockfeller Foundation)、世界銀行(World Bank); 美國的孟山都(Monsanto)、瑞士的諾華(Novarits)和德國的艾格福(AgrEvo)等農產企業
方法
第一次綠色革命:透過「雜交」培養高產量低成本農業品種,並使用大量化學肥料及農藥,以增加增量及消滅蟲害。
第二次綠色革命:透過基因改造技術,把高產量、抗蟲害及抗除草劑的相關基因移植到農產品(種子),令農作物能天生就能對抗害蟲,農民能在消除野生雜草時不殺害農作物,生產極具成本效益,還可以減少有害農藥的使用,被認為對人體及生態環境比較有利。
具體產物例子
第一次綠色革命:
墨西哥的「奇蹟麥」、 菲律賓的「神蹟米」(Miracle Rice)
第二次綠色革命:
抗農達(R)(Roundup Ready(R)(抗除草劑基因技術)
結果
第一次綠色革命:
大量化學肥料的使用雖令土地產量提高,但之後卻出現土地退化的問題,需要越來越多的化學肥料來保持產量,成本效益屢見下滑,而化肥無法提供微量元素,農產品所含人體所需的微量元素亦不斷下降,影響了食物的營養價值,對人體的健康極為不利。
一九五○到九○年間,全球榖物產量增加了近兩倍,每個月以百分之二的速度增產,但自九○年代以後,年增產率跌到百分之零點五左右,米或麥的增產率都已開始低於人口的成長率。根據國 際糧農組織(FAO, Food Agriculture Organism)的統計顯示,世界上仍有超過八億人口是處於飢餓,或是長期缺乏基本營養需求(Undernourishment)的狀態下。
害蟲對農藥不斷產生抗藥性,迫使農民使用更多農藥才能保持效果,新型及毒性更強的農藥也不斷投放在農地上,但抗藥性問題卻無法解決,反而把害蟲的天敵殺害,害蟲更難制服,而農藥份量及其毒性的增加則對於人類健康日益構成威脅。
先 進的農業技術、化學肥料及農藥都是從發達國家進口,其所需資金龐大,而從農作物生產中所得盈利甚少,並且常被發達國家壓價,而農產品大量生產時農產品價格 會下降,農民收入不升反跌,更為貧困,而受饑荒問題困擾的國家卻無力從發達國家這個「中間(奸)商」中購買足夠從其他發展中國家生產的農民作物,結果大部 份增產的農作物都出得起價的國家收購了,而國際又對真正有需要的國家援助不足,結果糧食雖增加,但饑荒的人口卻不斷上升。
第二次綠色革命:
雖 然使用基因技術的種子公司的研究報告指基因改造農作物對人體無害,但另一些獨立的研究報告則指出在動物實驗中,基因改造食物對動物的健康產生嚴重的破壞, 而種子公司的研究報告也只有不足5年的研究時間,為時太短,未必能測試出這些食物對人體長遠的影響,而當中種子公司與研究報告的利益衝突甚大,令種子公司 所做的研究報告的公信力受到質疑。
基因技術並無減低害蟲抗藥性的問題,經過抗蟲害基因改造的農作物其實就等於植物自身製造大量農藥,害蟲經過一段時間也會發展出抗藥性,而這些農藥原本就來自自然界,常用於有機耕作。基因改造使天然的農藥失效,被迫使用毒性更強的化學農藥,對人體做成更大的危害。
另 外不少基改作物皆有「不育」及產量「一代不如一代」的問題,這皆是種子公司為了強迫農民繼續購買基改種子而故意在種子上做了手腳,有些基改作物甚至一定要 使用指定的化學農藥才能正常生長,原因也是為了確保化學農藥的銷售。在這種情況下,農民的成本不但沒有減少,還上升了不少。
和第一次綠色革命一樣,二次革命對解決發展中國家的貧窮、饑荒及營養不良等問題並無太大的幫助,原因亦是「只要食物產量增加就能解決問題」這個錯誤的哲學所至。
錯誤哲學分析:
饑 荒貧窮等問題不足的問題並非由於全球食物生產不足,而是分配的問題,在現有制度下,在發展中國家貧困的人無法取得合理足夠的利潤資金以購買足夠的食物,農 民也沒法靠農業脫貧,無法維生的農民只好到城市找工作轉行,但又會衍生城市貧窮人口的問題,又受政治不穩腐敗、戰爭、天災等因素困擾,再加上國際社會援助 不足,使問題日益嚴重。
解決方法:
除非發達國家的政府及人民肯自發幫助這些貧窮落後的國家,放棄自身部份的利益,打破不合理的制度,促進相對較公平的交易方案,使資源的分配變得更為合理,令真正有需要的人得到滿足。
另外採用真正合符自然的有機耕作才正今後農業應走的方向,才是可持續發展,使用基因改造方法只是短視的自私行為,讓全世界冒著極大災害的風險,而且不能持續發展,理應捨棄,至少應在實驗室做更長期(以代計)的嚴格測試,證明無害後才推出來使用。
相關題外話:
這 個話題令我聯想到以前Gundam Seed的那些經過基因改造的協調人,尤其是那些種子(Seed)之持有者的特性(「不育」或「一代不 如一代」)又正和現實經基因改造的種子所含的弱點有極為相似之處。是否因為現實世界中最先及最用力推行基因改造技術的正是和「綠色革命」有密切關係的國際種子(Seed)公司,因此 用Seed字作為該套高達中心背境的代表,把優秀的協調人稱作種子(Seed)之持有者?
另外Gundam Seed中以反對基因改造協調人的邪惡組織「藍地球」,是否因為現實世界中「綠色革命」的「綠」已代表了非自然的基改,因此要以「藍地球」的「藍」代表自 然非基改?不過動畫中並無和「藍地球」同類兼相互對抗的「綠色」組織,否則就要出現「藍綠兩陣對峙」的局面(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