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不按官方模式思考的環運會委員,參觀回收場後感(上)

參觀日期:19/7/2014
隨團人物:區議員、區代表、環保處職員、結束一桶專棄義工、我(作為環運會委員之一)。

在屯門市中心的「屯元回收中心」

本來不覺獲委任「環運會委員」有什麼好處,只知原來車馬費也沒有,怪不得連公職王陳智思也說做到心淡。但自從去了這敞由環保署職員妥善安排的環保園參觀團後,就知道孭了個「朶」真有其作用, 以前我要花一番唇舌介紹自己來自「Oh Yes it’s Free」但介紹完總發覺對方顯得迷惘,然後再花時間介紹什麼是「freecycle」,甚至還要先由「什麼是Facebook」說起。但現在簡單得多了,只要說句「環運會,政府屬下環境局委任的」,就沒有人再敢給迷惘或不屑的眼神,起碼今次隨團人士及在環保園內遇到的各式人物,反映了這個現實!

三色回收桶vs回收小店

由於讀過很多報導,使我不信任食環外判的三色回收桶,能真實有效處理塑膠,就算一街也是三色桶甚至環境局有大哂鬼app也不願使用。剛知道安記約滿,換了碧瑤,他們會不會把垃圾和回收物料混在一起,真的抱觀望態度。 其實環運會也有撥款贈桶與商住大廈, 以送桶為目的,但確保有效回收卻不在目的之內。所以一直使用環保署資助的社區回收小店,處理自己的塑膠廢物,大概知道他們的運作,更有信心我放棄的物資起碼會送達仁愛堂。 這種了解,不是只做鍵盤戰士可以體會到。

在家中分類了還要千里迢迢拿去這些回收小店是有點苦了自己,但我只想認真地看待我的生活。 又或者說,如果較回收小店多數量多很多的三色桶真有效回收塑膠,我當然地會取易不取難,而這些小店跟本無需存在,而回收小店的存在,暗暗就是證明了三色桶的無效,而回收小店也在浩瀚的回收桶市場中找到了自己的藍海。

一年前我比較常用的是葵涌區回收小店,也探訪過大埔,沙田,長沙灣的,規模相若,各有特色。 來到這間「屯元回收」叫我眼前一亮, 這是我見過最細的店面。 連壓札機也是最小型號, 一般打包了出來有100kg,眼前的機器,只有五六十kg ,機器體積細一切都變得靈活;小店呎數細但卻有不錯的吞吐量。 而且還未用盡啊,經常聽說收不足指標,除了市民主動拎廢棄膠品到店外,她們也會主動向附近的單幢式住宅收膠。 這屯門的店,服務竟然可覆蓋至元朗。我剛好認識一位街坊,她的管理處會收集塑膠,由這屯元回收中心過去元朗他們的大廈收集,而我平時的塑膠廢物,也是交這管理處的。

10551836_10201201786445155_2090019573_n

這種小店模式,我個人很喜歡!回收這事,暫存空間及就地前處理,都非常有效提高運轉速率。很希望這些小店除了塑膠前處理,也可以做玻璃前處理(破碎)和廚餘前處理(烘乾或發酵),光管(密封破碎處理)之類。相比起將會興建的「十八區環保站」,佔地大得多,卻竟然不允許就地前處理,真的百思不得其解。 為何不能有更多的像「屯元回收」的小店呢?同行的David解釋說,租金貴是最大的難處。 我很好奇,食環外判的社區垃圾站要不要「交租」呢?如果要,是如何可以負擔?如果不要,為何回收小店卻要交租?有沒有想過只要在現有的垃圾站撥出一百呎空間出來,已經可以減少很多可回收品送堆填。

另外也有小插曲,話說街坊拎廢棄塑膠品去小店,可以儲積分兌換小禮物。這屯元回收卻選取大量化工清潔洗劑及即食麵作為換購禮品,我和友人一看便眉頭皺!原意不是要教育市民減少用塑膠嗎?化工清潔劑是膠樽包裝啊,難道市面上沒有其他更好的選擇嗎?一間回收小店只能以回收為目的,就不能談一點整體環境教育,改變一下街坊的生活習慣嗎?還是真的教懂他們用少了膠,就連回收小店也要倒閉啊?也只怪社會分工太精細,塑膠問題與化工問題也變得難以一拼考慮?當場我們積極提出好多方案,例如又平又好用的小梳打,但語音未落同行的不知何方神聖的大叔們就大嚷「梳打洗野『拿』手架!」 我的朋友可能很習慣街頭駡戰,就兇巴巴地回應「小梳打是吃落肚的!!洗野『拿』手?你有無常識架!!!」 (按此看下集)

撰文:結束一桶專棄@日青
https://www.facebook.com/grebbish

不按官方模式思考的環運會委員參觀回收場後感(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