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不如)把十九區變成熊貓名

早前台灣將大型機構如「中華郵政」、「中華石油」等改名為「台灣郵政」、「台灣石油」等,被視為是一次「去中國化」的行動。那麼,我們的「大尾篤」被改為「大美督」,又是想藉著命名刪除甚麼,成為甚麼呢﹖

命名從來代表了一個人的希望。父母為子女改名,大多寄託了期望,希望孩子「康」、「強」、「美」、「嫻」。半紅不黑的藝人跑去改名,想改的其實是觀眾對他/她的印象(如果有印象的話——雖然這一招很少湊效)。

但地方名和人名不一樣:人名多是在該人還「空白一片」(剛出生)時改的,而地方名則往往結合了該處的地理、歷史、風俗。「樂富」本名「老虎岩」,因為那兒曾有老虎出沒;「旺角」本名「芒角」,因為那兒長滿了芒草。然而,隨著經濟發展,衣食足後就想要風雅起來。地方名也因著這種想法,被改成意頭好但與歷史背景完全無關的名稱。

更甚者,則不但拋棄本來名字,還模仿別人,藉此沾光。內地許多小鎮都有一條「香港街」;香港也有「凱旋門」、「曼克頓山」、「比華利山」,命名者都是想製造錯覺,讓住戶以為自己變成西方貴族。

從這種改名邏輯看來,香港人雖然經常標榜「肯捱拼搏」的「香港仔精神」,但骨子裡對自己曾經是/仍然是「庶民」的事實其實感到嫌惡、自卑。也許在將來,我們嘗試向下一代解釋地方名字的來由時,所有原因都消失了,只剩下「好意頭」一項,就像熊貓總是叫「美美」、「安安」,你卻無法把牠們分別出來一樣。

text/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