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967至21世紀:香港近代社會抗爭系列工作坊」工作坊的第一節邀請了三位與傳統左派有淵源的講者分享自己對六七的看法後,第二節(鳴謝網台聯盟提供視像錄播)提供了不同的視覺。今次三位嘉賓中有兩位是研究員。在南華早報任職的張家偉著有《香港六七暴動內情》與《Hong Kong's Watershed》兩書,可說是本地研究六七的先驅。城大政治與社會行政學系副教授葉健民近年亦致力於有關六七的研究,去年與Robert Bickers合篇了《May Days in Hong Kong: Riot and Emergency in 1967》一書。第三位嘉賓則是黃志坤。長年在紗廠工作的坤叔投身親國民黨的自由工運數十年,他的觀點亦與第一節的工作坊的嘉賓有鮮明對比。( 編按:下一節工作坊的日期是11月6日:六七後的抗爭:由火紅年代到過渡期 (城大LT4)嘉賓有陳寶瑩(四五行動、社民連成員)、馮可立(中大社工系名譽副教授)、馬嶽(中大政政系副教授)、麥海華(城大應用社會科學系助理教授)。
六七起因:社會矛盾存在嗎?社會矛盾重要嗎?
第一節的嘉賓重視香港潛在的社會矛盾(如公職人員貪污腐敗、洋人期壓華人、貧富懸殊、年青人找工作困難等),以解釋六七風暴的爆發。在六二年五月逃亡潮期間由深圳移居香港的坤叔卻對當時的社會狀況有不同理解。他認為當時找工作容易,環境比現在好得多。他亦不覺得當時的年青人怨氣衝天。儘管有工作坊參與者質疑右派工友會否是待遇較好的一群,所以才有別於左派對社會狀況的判斷,但坤叔並不同意這說法。他不認為當時工人在選擇加盟左派還是右派工會時,會以自己不同的社經地位作為考量因素。
在坤叔眼中,六七的爆發主因就是傳統左派的蓄意挑動所致。對於當年左派發動的政治性罷工,當時是棉總工會幹事的他十分不以為然。當左派發動罷工時,坤叔則組織工友上班。根據他的回憶,當時上班工友是要冒著左派工人的恫嚇的陰影的。
用研究者角度出發的張家偉則認同當年存在社會矛盾,但同時強調如沒有傳統左派的推波助瀾,當年的風暴便難以發生。和上一節的嘉賓蘇偉權的想法相近,張家偉同樣認為傳統左派將鬥抗演繹成反殖鬥爭而不重視民生議題,可說是抗爭未能得到支持的原因。
另一位講者葉健民則指出當年的左派群眾基本上與主流社會是格格不入的。他們讀不同的學校,做不同的工作,讀不同的報紙,喝不同的汽水、到不同的地方購物、甚至支持不同的足球隊。因此,當這個身分在那個時空被激進化時,左派群眾自然會勇於投入鬥爭。換言之,其它的社會矛盾都已經不再是鬥爭的主軸。
警方的打壓打段
張葉二人在工作坊上都提醒我們不能忽視政府的角色。張家偉播放了來自《皇家香港警察最後一夜》中的片段,指出當時警方的「鎮暴」手法其實難以算得上合乎當時的人權標準。葉健民在為大家介紹自己最近的研究發現時,也指出當時港英政府的非常手段是過火的。有些人因與帶有炸藥的人同行而被判刑、不少控罪輕微的人也被建議逮解出境。警方的高壓手段有否促使左派民眾以暴易暴,實在值得深思。
左派復興?恐共恐中?
七十年代工聯會的會員人數有所增長,似乎為六七與恐共恐中的之間的關係提出了質疑。但葉健民則提醒我們加入工會可能與現實「搵食」的因素有莫大關係。而且蔣介石當年亦沒有打算投放更多資源發展香港的親國民黨勢力。來自右派的坤叔認為工聯會人數增多可能只是因為工人想得一張八折卡。
張家偉則認同傳統上有關六七帶來本土認同的說法。當時政府為了回應暴動而進行打造香港本土身分的過程,令香港人對中國和傳統左派的距離更遠。但張和葉均認為對傳統左派或者中共的反感或者恐懼不應該理解成為認同當時的殖民政權。究竟這種心態對七、八十年代的政治文化和社會運動有何影響,相信會是第三節的其中一個重點。
開明統治從何而來?
張家偉並強調在六六年九龍騷動期間,傳統左派是支持政府的。因此,假如將七十年代的福利政策和麥理浩較開明的統治歸功於六七的抗爭,大概是捉錯用神。而葉健民亦引用自己與呂大樂的最新研究(見2010年11月號的《China Information》期刊),指出七十年代的施政改善,其主要推手其實是英國的工黨政府而非麥理浩。麥理浩所做的改革,其實只是工黨政府強烈要求下的最低標準而已。香港政府抵制倫敦的意見,甚至已令倫敦視當時的財政司夏鼎基為眼中釘,制訂計劃將其調到百慕達。儘管葉未有就港英政府的態度作詳細解釋,但也大概與資本家在香港的勢力之大不無關係。
張和葉的觀點不禁令人反思:究竟我們應如何理解群眾運動在香港歷史中的角色和貢獻?回想起在第一節中周奕指出當年的抗爭主要是由中共香港工委領導,更似帶出一種無力感。香港的群眾面對著北京、台北、倫敦甚至是美國的各自的戰略佈局下,究竟如何找回自己的路?在香港的歷史中,是否只有資本家才與這些強權有議價能力?一般群眾究竟要怎麼樣才能改變社會?
後記
一個工作坊能做到的東西不會太多。這兩節工作坊找來了傳統左派、基層工友、右派工會中堅和研究員用各自的角度去回顧六七的起因、過程與影響,雖然不可能完整地重構有關六七的論述,但也總算拉闊了我們對六七的想像空間。這些不同的演繹,對我們理解往後和當下的抗爭有何價值?這大概是餘下三節工作坊參加者所需思考的問題。
文:是但啦(左翼21成員)
「左翼21」是由一群有志於推動社會平等及進步的朋友所組建的平臺,以凝聚香港的左翼力量,建立和推廣左翼分析及主張。我們將透過討論交流、學習、出版等,介入社會時政,參與和支援勞工運動及社會運動。我們認為,一個理想的社會,必須顧及廣大勞動階級的福祉,維護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消除性別、族群之間的不平等,同時尊重不同性取向群體的權利。這一理想社會,必須依靠群眾自下而上的民主參與和推動,同時需要不同群體透過共融互助來合力創建。
電郵:[email protected]
網站:http://left21.hk/
facebook: bit.ly/left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