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七一SCM新書《繼續運動:八十後自我研究青年2012》

七一SCM新書《繼續運動:八十後自我研究青年2012》七一SCM新書《繼續運動:八十後自我研究青年2012》七一SCM新書《繼續運動:八十後自我研究青年2012》七一SCM新書《繼續運動:八十後自我研究青年2012》

繼去年出版了《八十後自我研究青年》作為一個新的「自研究」試驗,今年香港基督徒學生運動,再接再厲推出新書:《繼續運動:八十後自我研究2012》。

在反高鐵運動之後,八十後都到哪裡去了?我們在農田、鄉村、社區藝術等發現他們的蹤影。八十後在實驗新事物,在思考靈性,在平等分享……

希望大家以從八十後運動帶出的本土參與,共同以主體價值尋覓一種新公民運動的動力和方向,思考全球代際的公義問題,共構理性、靈性的香港。

***本書將於七一在遊行途經的「基督徒學生運動」街站(軒尼詩道298號)首先公開發售!敬請支持***

**書皮的相片分別來自:Benson Tsang、嚴偉迅、Vivian Wong三位朋友,非常感謝予許使用!**

去年出版的《八十後自我研究青年》簡介:https://www.facebook.com/media/set/?set=a.10100701140575483.3061842.2247...

________________


陸潔玲  香港理工大學香港專上學院講師

此刻,我們活在一個「本末倒置」、「假戲當真做」甚至是「假戲也懶得做」的荒謬世代。一切壓迫都來得相當赤裸。The city is “not” dying, but….turned “upside down”.

回歸十五年,上任在即的第三任特首梁振英依然在欠缺民眾授權、醜聞如潮下,終於「狼」狽產生。從選選委、選特首的所謂政綱、論壇開始、在那些鋪天蓋地、「假亦真時、真亦假的」親民落區拉票後,趕忙上場的是:「體察民情」,在群眾熱烈期許之下落實政綱、理行職責…...我們總在旁觀不同劇目上演,一步一步的忘掉被奪去選舉權的痛,普選路顯得漫長而虛渺。

幸好在陰霾滿佈的天空下,總有一些不怕天高地厚的人,用行動去踢爆個中荒謬,向「妥協、犬儒、不公義」說不。在不斷探索中,形成了另類的反對力量,不斷開創民眾政治的可能。本書的編作者正好為這個時代的異議聲音做文字紀錄、整理。放棄社會運動所謂「鉅觀」分析,反而從所謂「微觀的」、從行動者出發的探索及其主體形成的自我反思。這是本書可貴之處。

Movements as societal self-pedagogy〔1〕

八十後自我研究計劃於去年「七一」小試牛刀,以群策群力、小本經營、一腳踢的集體出版方式,企圖重奪「八十後」作為運動的話語權。成績斐然,惹人注目,我們學校師生的書寫計劃得以摸著石頭過河,就是以他們的可能,想象自己的可能。同樣地,這書記錄了的社運故事、事件以至人物,都正好擴闊我們思考空間,勇於追尋更多的生活自主。在被地產霸權撕裂的庶民生活、被大發展理路包圍的鄉土生活、被操控的媒體、被收緊的抗爭空間下,社會公義看來遙不可及之際,一些以「生活實踐」為主軸的抗爭,不單擴闊我們的想象,也同時構成一幅屬於這個時代的、多樣的抗爭圖象。

在香港社會「和諧和政治冷感」的主流論述下,社會運動、抗爭歷史一直被輕視,民眾政治的累積更是欠缺。2008年我在香港理工大學香港專上學院應用社會科學副學士組合課程裏建立了一科「文化、政治、權力」(Culture, Politics and Power), 作為新成立的「社會及文化」專修課程其中一科的必修科。

在理論層次而言,目的是把「文化」(或者「文化分析」),這個往往被認定為與政治無關的概念,重新放置在一個「政治及權力」的脈絡中,思考文化力量及其與日常生活政治的關係。其中一個焦點放在社會的不公平(social inequality)及其文化建構上。課程中,同學分成小组選擇一個「社會運動」為主題,了解運動形成的社會背景,其歷史、組織動員策略及其文化論述等。同學必須親自參與、觀察、訪問行動者以了解他們參與原因、想法以及心路歷程。

在學習上,我期望學生能去感受及深入體會社會上的不公平,超越「隔岸觀火」、「抽離」及所謂「客觀」分析、又或者是停留於耳熟能詳的、表面的評論之中。更常常提醒同學不要把硏究所得的人性化資料硬生生的套入既有的理論框架去作所謂「理論驗證」。

這幾年下來,我最享受的是聽到學生來分享對他們有很大啟發的、不同的人和事。我發現這些行動者的做人以及生活態度,是最感動他們的,也是最能為他們帶來對主流生活價值的衝擊。第二,就是對抗爭議題的了解,尤其是一些沒有被報導以及說明的論點,他們開始能感受政策與基層生活的矛盾。越深入了解,就越能超越狹隘的視野,在「應唔應該、有冇需要咁激進?」的議題以外,找尋自己的答案。相信這一點也同樣是本書編作者的意願。深切盼望我們都能以此種視角感受世界、感受生活。

趕忙交稿之間,竟然看到一段很合用的文字:

「人們或許用成見或刻版印象概括他們眼裡的社會運動,然而社會運動卻不僅止於激情的身體和聲嘶的叫囂:它們背後蘊藏了豐沃的生命與故事,將曾經孤獨的理念群聚,形成一波又一波的力量,在一次又一次的衝撞當中,載著整個社會緩緩向前。」...…在閱讀之時,「讓我們進入參與者的生命經驗,反思『我』存在社會的位置。」〔2〕

我期望這書引發大家開始去發掘更多存在於我們身邊不見經傳的抗爭故事,把焦點和日常話題由當權者轉移,回歸生活實踐,這樣才可以尋回「社會」、尋回「群眾」,推動新的民眾政治。

十五年來,「收番」已經理所當然地演變為「回歸」。今年Mr.和群星齊唱好香港的〈難忘時刻〉同慶回歸,竟然如此蒼白無力...…我們還是可以有屬於我們的驚喜和難忘時刻…...

佔領中環在被批評為「欠明確爭取目標」後,依然故我的做自己:一次「唔想齋行可以點」之後,六四晚會後就出現了很多的討論圈。一向「神聖不可侵犯的」的支聯會六四晚會,竟然發生搶咪事件,其儀式化、籌款安排等爭議都在網絡中熱烈討論、傳播......這一年是豐盛又熱鬧的,我們需要細心閱讀和理解,反思如何走下去。

感謝Zero和本書的編作者邀請我作序(其實我一直都覺得自己是相當「八十後」的)。感謝他們的用心,感謝那些勇敢活出堅持和信念的人,讓我們的生活不至枯死。心中嚮起這首歌:

請容我去織夢 用愛來造陣微風 把長路也輕輕吹暖 陪著那小豆芽夢

請容我去追捕 踏遍途上萬條草 雖迷路 你應該知道 來日我千尺高

要把星都也採下來 其實我不慣等待 披清風在天往又來 你不應該偏要我改

請容我有心事 夜半時候獨沉思 只期望有天終可以 含著笑講你知

注釋:

〔1〕丘延亮編。2008 。《運動作為社會自我教習:台社社會運動讀本(上、下)》。台北市:台灣社會研究雜誌社。

〔2〕同上,書封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