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自哲學散文
byMayerc
這次拜訪台灣藝術家之旅,啟迪了我對事與物的一些新體會,也給與我一些反思的空間。回來這幾天看到一些新聞報導,談論今日教育的失落,成就了不少有學無品的「單腳學生」,這是一個什麼的現象,什麼的哲悟?
我們為什麼需要教育,為什麼需要求學?什麼是教育的本質;學習的意義?是否單單為了資歷提升?資訊獲取的那樣單簡?
如
果學術是一種承傳,那我們就是透過教育,學習承傳別人的經驗。但這些知識不是我們的,是別人的,是別人的智慧。如果我們掌握別人的智慧,是一種聰明。如果
我們運用別人的智慧,都是一種聰明。我們再多聰明都是裝載別人的智慧,因為「他」不是「我」,不是我們的智慧;不是我們的理念。我們可以的是,認同別人的
智慧;感謝別人的啟迪。但我們不是「他」的影子,當中沒有承傳,沒有背負,祇有放下!
祇有放下才可以找到自己,找到不被干撓的知性思維,一種屬於自己的感覺;屬於自己的經驗。別人的始終是別人,是別人的體會,是別人的感受。那我們的感受,我們的體會,在那裡?
就是這一個「在」,我們看見自己的好、的壞;的過去、的不足,這都是自己的全部。我們只可以是接受,接受自己的實相。如果我們也不接受自己,誰會來接受我們。因為這一個接受,我們可以放下,回到自己。因此,我們有了空間,有了反思的空間;有了領悟,有了知覺的領悟。
但
今天,我們忘卻了這一個「悟」,我們只不過是一個窩袋兒,裝得滿滿的一堆知識,作為論證、辯解的工具,把單純變得複雜,把感知變得理性。我們的聰明是在
「腦」,我們的智慧是在「心」,一個是「動」,一個是「活」。往往我們只會尋求動的聰明,忽略要活的智慧。我們越是聰明,越是走得老遠,因為我們要追逐別
人的智慧。就是這樣,被滿滿的知識圍著,看不見向內的感知世界。
「感知」是虛無的,捉不著邊際;找不著源泉。所以我們會從感知的年代,走向科學理據的時代。從立論找到信任,從依據找到堅持,誘使我們從情緒上找到依靠,不致無所適從,走失方向,我們叫這些經驗為—「安」、「實」。
但
我們學習的最終目的,不是求這一個「安」,那一個「實」。而是去認識自己,認識真正的自己,發掘那獨特性,那源自不同的「質」,那份知性的感觸。而教育只
是作為一個系統;一種資訊的管道,把不同的資訊收集、發放,依據我們的「質」接收資訊,開發我們的可能性,這是教育與學習的存在精神。
還記得,在中國經濟突飛猛進的時候,中國有名的經濟學家 ─ 楊帆曾這樣寫著「⋯社會將精力放在科學和經濟的發展,把利益視為最真實的東西,而忽略「求善」的一面。結果虛假充斥,信譽無實,價值觀念混亂。最後科學經濟的規律,壓倒人文精神帶來災難⋯」
所以當生活出了亂子,不是社會的問題,是我們的問題,是我們出了問題,是我們內在出了問題。我們迷失了,我們迷失在知識堆中,迷失在我們的聰明裡。因為,我們學習為的是「資歷」;我們教育為的是「資源」。所以我們有的是知識;沒有的是智慧。
一種「活」的智慧,那種行行複行行的忍耐,嘗那五感的知性生活。以觸覺、知覺、感覺⋯親身感受,體會這個世界的「質」,這個自然之「本」。然後把這一種「感」帶回系統,成為「知」,一種知性的記憶,屬於「我」的精神知識。
但這一個「我」,不是有我無你的「高度自我」,而是自然本質的「真我」。在這個「我」的當中,有著人,他人、別人,人人⋯還帶著一份同理、接受、溝通的心。
Mayerc .春夏.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