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都不能少!有委員幾近斬釘截鐵的說,公共垃圾桶數量,減不得。
可持續發展委員會屬下廢物收費支援小組早前開會,討論一旦落實收費,是否要參照外地經驗,大幅削減垃圾桶數量,促使公眾減廢。有委員認為,垃圾桶減少,公眾覺得不方便,便會亂扔垃圾。
「方便」像個靜音器,甫拋出來,反對分貝倏地降低幾度。也在會議室內的我卻不斷思索,與其「秒殺」減垃圾桶建議,我們是否該更認真地思考,香港垃圾桶是不是真的太多了?太多會縱容方便嗎?當然我們也該探究,減少垃圾桶與減少廢物量之間的關係?奈何會上未曾就此深刻討論。
我決定反求諸己,逐一向香港政府部門查詢垃圾桶數目,同時向台北、首爾、新加坡、東京、紐約、倫敦、溫哥華等同類城市叩門,試著更立體地比對垃圾桶數量和人口比例等關係。
數字會說話,亞洲減廢成效較佳的台北市和首爾,前者的公共垃圾桶不到三千個,後者人口和土地面積都較香港多且大,垃圾桶也不過四千四百個。至於源頭減廢做得不怎麼樣的新加坡,有七千個垃圾桶。那麼香港呢?由食物環境衛生署管理的街頭公共垃圾桶多達二萬二千個。然而,這還未把康樂文化事務署在公園、球場、沙灘管有的垃圾桶算入數式--兩者相加,合共四萬個,數量是前述城市的六到十四倍。
我料到你會說︰我們遊客多,垃圾桶自然多,不然會亂扔。然而,那些城市的遊客或許沒我們多,卻不曾以垃圾桶陣迎賓,也不曾變成垃圾崗。況且,早在未開放自由行前,香港的垃圾桶已經多得不成比例。
以我家住樓下的小小公園為例,直線距離只消一分鐘快步走完,但裡頭竟擠進十九個公共垃圾桶。這裡並非商業購物區,而且每棟大廈樓下都有管業處的私人垃圾桶,何解公共垃圾桶還要「遍地開花」?
如果這是為著方便,那麼方便不僅僅是靜音器,還是一部拖拉機,後面拖著一串孿生相關詞,譬如「快捷」、「效率」、「成長」……說穿了就是社會進步的圖騰,經濟發展的秘笈。也因此,任何「不方便」都足以拖低效率、拉低經濟,阻住地球轉。
這也是現代生活的荒謬一種︰進步製造了很多新需求,而「梗有一個在左近」的垃圾筒,造就我們可以不假思索地把更多資源變成垃圾。代價的其一,是我們必須蓋更大的垃圾桶去裝載廢物--本港三個國際級堆填區在上世紀九十年代中相繼落成後,不消數年便宣告垃圾太多,將提早壽終正寢。
大部分人並不知道,新界東北的打鼓嶺堆填區,自1995年運作至今,硬塞進去的垃圾量已經堆疊得較中環國金二期還高,堪稱香港人工地標。只不過堆填區隱沒偏遠鄉郊,而且每日用沙子鋪蓋,我們才「時運高」看不見罷了。
然而看不見,不代表不存在,包括所謂方便的代價。
原文刊在 2015/3/7 《明報周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