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唱對香港人來說絕不陌生,因為在香港,不少小學、中學以至大專院校都有合唱團,在校園外,也有大大小小,不同類型的合唱團。但是,究竟有多少人知道一個合唱團是如何誕生,又如何維持下去?
說到創立合唱團,李冠輝絕對是一位能手,他擁有豐富管理合唱團的經驗,先後創辦了新青年合唱團及Die Konzertisten(德文,意指the concertists),同時是合唱組合香港旋律的經理人。李冠輝與很多香港人一樣,早在小學時便接觸合唱,雖然在中大讀書時,主修的是BBA (marketing) ,但基於對歌唱的熱愛,他與合唱一直都是「難捨難離」。在1998年,由於有感香港缺乏一個以青年人為骨幹的合唱團,他毅然成立新青年合唱團,並出任主席至2006年。
到了2008年,靜極思動的李冠輝再度「發功」,創立了Die Konzertisten。「當時是希望香港能有隊具專業水準的合唱團,來提升香港合唱團的整體水平。碰巧身邊有些志同道合的朋友,於是下定決心創辦Die Konzertisten」李冠輝說。
創立合唱團 有易亦有難
要成立一隊合唱團,最重要的當然是歌手,而且要在「具專業水準」的前提下找人,難度不低。幸好李冠輝在合唱界打滾多年,認識不少唱得之人,使他事半功倍。「現時在Die Konzertisten中,約有80% 的成員是experienced singer,當中有些是朋友,有些是經朋友介紹的。餘下的20%,部份是我認識的年青人,部份是音樂系的學生,我希望能給機會這些年輕歌手來吸收經驗。」
其次是行政人員。初期大部份行政工作都是李冠輝負責,後來有些成員以義務性質幫忙,其後更開始以project-base的形式找臨時工幫助。
解決了「人」的問題後,接下來是定位問題。「合唱團的規模對選曲有很大限制,我們約有40人,屬於chamber size,根本無法演唱Brahms、Verdi的作品。經商量後,我們決定演唱Renaissance至early classical時期的作品為主,特別是J.S.Bach的。這是因為我們都喜歡這時期的歌,亦自信能唱得好。此外,我們亦會唱近代作曲家的作品,例如John Rutter、Bob Chilcott和Ernest Hui。」
守業永遠都比創業難,要維持一隊合唱團,收入是一個關鍵。目前Die Konzertisten依靠藝發局project-base的資助,及一些私人機構的支持。對此,李冠輝希望能找到更多資助來源,並盡快為Die Konzertisten註冊為公司:「這樣才能爭取藝發局的一年/兩年資助,有利我們做long-term planning。不過要成立公司,就需要多些時間作準備。」
作為合唱團,表演是存在的目的,所以籌備音樂會是管理合唱團的重要環節。「我們每年都有一個year plan,訂出來年的主題,例如辦多少個音樂會、選曲的方向、投放多少資源在教育性節目上等。」
「至於音樂會的籌備經過,以我們在8月17日的表演為例,我們先選定唱J.S.Bach的B minor Mass,然後由其中一名成員透過在德國的人脈找指揮,今次有幸請到Helmuth Rilling來港演出。最後根據曲目和指揮的要求來選獨唱者,譬如今次他不想用假音男高音來唱女中音的部份,我們便找來Louise Kwong。場地方面,如果是大型音樂會,我們會用大會堂。平時多在聖約翰座堂表演,因為那裡的聲效好,也能配合演唱曲目。」
質素與團員年齡成反比
既然成立Die Konzertisten是立志提升香港合唱團的整體水平,到底李冠輝覺得現時合唱界的水平如何?「香港的合唱團能分作幾類,第一類是children choir,如香港兒童合唱團,它們的質素高,而且已經是well developed;第二類是school choir,部份學校的水平真的很高,像男拔萃到外國比賽,總能奪得大獎;第三類是youth choir,目前在香港,這類合唱團不多;第四類是adult choir,雖然不算差,但以亞洲的水平來說,還是有點距離。」
按李冠輝的分析,可看出香港合唱團的水平與團員年齡成反比。他認為香港的合唱界有好的種子,可惜由於各種原因,如個人對音樂的commitment不足、合唱團欠長遠計劃,令種子不能茁壯成長。亦因如此,他只把目標放在「具專業水準」上,而無意把Die Konzertisten職業化:「以目前的條件,要定期出糧給30多個團員,是很難維持下去的。」
事實上在外國,除了歌劇團外,職業合唱團不算多,較知名是BBC Singers、溫哥華室內合唱團。歌劇團能夠職業化,很大程度是因為有一個歌劇院讓他們能定期表演。
「所以我對西九是有些期望的,畢竟那裡有音樂廳、室樂演奏廳,能提供多些表演場地給我們使用。但只有硬件配套是不夠的,還需要在教育方面下工夫,例如培養觀眾和藝術行政的人才。」
香港需要heroes
對於發展合唱,李冠輝有他的一套heroes theory。「我們需要一些heroes來吸引followers。像香港管弦樂團,聽眾願意去他們的音樂會,樂手希望加入他們。而且我們不只是需要一個hero,而是heroes,例如有香港管弦樂團,也要有香港小交響樂團。這樣才能多元化,促進良性競爭。」
「我希望Die Konzertisten能成為合唱界的hero,給政府知道香港是有高質素的合唱團,只有這樣才能說服政府給合唱界多些支持。」
「不過,要發展合唱,最重要和最困難的是要改變香港整個文化氣氛,改變香港人的生活方式,如果人人每天都要工作到九時才下班,他還可以做什麼?香港人的生活態度需要有fundamental change—人生的意義不只是賺錢,還有更多的東西。」李冠輝如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