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轉載】末日四月──電影放映:Children of Men

活動名稱: 末日四月──電影放映:Children of Men
活動日期: 2012年4月26日
活動時間: 晚上7時30分至11時
活動地點: 實現會社
主持: 毛淳宇、李達寧
參與人數: 9人

(按︰此記錄由影子計劃參與者Wing寫成)

《Children of Men》放映會為實現會社「末日四月」主題的其中一個活動,主持解釋今次選播《Children of Men》(港譯:末日浩劫)是基於此片有別於一般的反烏托邦式的末日電影,片中呈現出來的世界觀、背景有許多值得討論的地方。參與放映會的人數雖不多,大家普遍認為此片的處理方法甚為細膩,映後分享大家一談便是兩個小時。

好幾位觀眾都發現此片與其他末日電影的不同之處在於其寫實性,雖有故事性,但整體感覺比較像紀錄片,當中沒有刻意以大量爆炸、火花的特技場面刺激觀眾的情緒;片中各人生活正常,除了難民外沒有窮人,仍有宗教自由,並未去到一個很差的境況,即如男主角本身亦是中產分子,當中的社會狀況並非處於高壓狀態。處理方法較為冷淡;而另一特色是其個人化的敘事手法,基本上鏡頭長時間是跟著男主角,敘述的是發生在他身邊的事,而非追蹤全人類及整體,可見導演有意將末日的想像個人化。

此片富濃厚的寫實主義色彩,有觀眾認為片中呈現的背景比故事主線更為值得討論,其中的政治格局及部件、與當今現實很相似,難民營令人不禁聯想到英國2007年的移民政策、對公共空間的控制的議題,亦充份描繪了對移民的恐懼,害怕外來人侵蝕自己本土資源的恐慌;亦有觀眾表示片末出現小船令他聯想到荷蘭的海上墮胎船,也有人認為載著Human Project成員的「Tomorrow」大船是隱喻Green Peace之類的國際關係中立組織。

有觀眾認為整片都彌漫著絕望的氣息,當中講及的人類的不育現象不是一場戲劇性的大災難,而是一種慢性的摧毀,在那長期不育的時代,一個嬰兒的出生帶

給眾人一種神聖的希望,足以讓正在圍捕魚群分子的軍隊暫時停火,驚嘆這樣一個奇蹟,卻又在剎那之後繼續開火,似是一些災難或社會議題,會得到短暫的注視,然而在生活上一切又依然繼續。在片中被描寫為值得信任的男主角最後亦難逃被射殺的厄運,母子最後逃離槍林彈雨的陸地,將希望寄託海上,彷彿暗喻只有海洋才是脫離版塊、一個沒有彊界的地方(另有觀眾認為將海視為無彊界可能未太恰當,因現實中仍有海盜存在,國家之間仍為海底資源而爭鬥,故質疑此詮釋),雖似是能成功等到Human Project的拯救,但這一艘象徵人類未來的「Tomorrow」是否能解決末世陰影,並未有交代,而片中提及的屠殺似是恐怖的預言,觀眾難免作出連串悲觀的聯想。

片中18歲的年青人被稱為Baby,政府鼓勵安樂死與自殺行為,當是否生育在現代被視為個人問題,在片中人類不育以致人口老化,是會導致針對老人家的鼓勵死亡政策,此片正正將人口老化問題推到極致。亦有觀眾認為這有反諷民主的意味,片中民主賦予人死亡的權利,卻在政治上寸步不讓。有人亦覺得電影反映英式民主、liberal democracy不能為人類未來帶來希望,也是對Multi-culturalism的回應,反諷多元文化的虛偽、不尊重、不面對差異。

電影Trailer
http://youtu.be/NikEQy1Xx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