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起動南區
玻璃回收近年在南區已漸見成果、有關回收計劃更曾得到南區區議會撥款支持。然而有關玻璃回收的撥款項目已於二零一八年三月十二日完結。港島區及新界區玻璃回收工作會由碧瑤廢物處理及回收有限公司(下稱「碧瑤」)接手管理。由小機構到大公司,對南區玻璃回收發展又是否一件好事?
「玻璃再生耀南區」負責人黎梅貞女士近年致力於發展玻璃回收項目。訪問當日,黎女士、兼職回收員Dela指導著幾位大專學生義工收集赤柱海傍附近餐廳的玻璃樽,一個下午所收集的玻璃樽已足夠盛滿三個大回收桶,不少餐廳負責人與黎女士及Dela非常熟絡,回收過程相當順利。
玻璃回收計劃在南區推行已推行多年,在區議會跨黨派支持下,先後撥款推動「玻璃回收島」(鴨脷洲)及「玻璃再生耀南區」等計劃,於南區各地之公眾回收點(如市政大廈、商場等)、社區回收點(如屋苑、學校)及酒吧食肆進行玻璃樽回收。在二零一四年至二零一六年間,合共回收達294公噸玻璃樽(約於882,000個)。玻璃樽收集後會經磚廠處理磨成沙狀,再製成環保磚。計劃同時與不同南區社區組織及學校合作,推展工作坊、社區大使培訓等社區教育項目,帶動街坊接觸玻璃回收,培養環境保護意識。
黎女士表示,從各個玻璃回收計劃開始至今,每一步都殊不容易。在人手不足下,由採購回收桶、招聘人手、物流安排、到清潔回收桶等,都需要落手落腳完成。但正因為其「落地」的回收手法,社區聯繫得以增強,令回收模式能因地制宜,靈活性更高。例如赤柱酒吧街一帶,由於餐廳之間放置大回收桶比較不便,在檢討後決定換上較窄身之回收桶,從而提高回收效率,也更令各酒吧及餐廳為之接受;在回收點擴展上,則以公眾回收點擴展阻力較大。「(放回收桶)基本上係唔會批,我哋需要一直同唔同部門打交道:食環署、警務處、運輸署等,每一個關卡都有阻力。」幸而後期得到區議會協助遊說,才得以在多個南區市政大樓及熟食中心附近設置玻璃回收桶,收集鄰近食肆及單棟樓之玻璃樽 。 除拓展回收點,建立回收意識也經過漫長過程:「(在回收點內)成人尿片、膠樽、煙頭都有,我地自己見到都嗱嗱聲要清洗乾淨,唔係磚廠原則上係唔會收。」
大回收商回收成效不進反退?
由小機構「土炮式」進行回收,到現時由大回收商接手,在規模效益下,卻不見玻璃回收工作變得完善,黎女士更質疑回收商碧瑤之積極性。她批評回收商只側重拓展標書要求之食肆及商戶回收點,忽略「吃力不討好」的社區及公眾回收點。「好似(灣仔)盧押回收站,試過兩個星期都沒人收。」人手方面,雖然碧瑤全部接收所有回收員,並提高其薪酬待遇,卻未見增聘人手以舒緩人手不足的情況。黎女士再舉出同由碧瑤負責的聖誕樹回收項目作例,擔心玻璃回收會如聖誕樹回收一樣,只考量金錢利益,沒有從可持續發展的方向考慮,令回收物變成閒置垃圾,而非真正進行達到回收再用的效果。
玻璃回收基礎已成,然後呢?
多年來,在社區共同參與下,玻璃回收在南區有走向主流化的趨勢。現時公共屋邨及不少南區私人屋苑在傳統「三色回收桶 」外,也同時擺放玻璃回收桶。但在回收商零散化的「佛系」商業營運模式及管理下,群眾參與程度恐怕會降低,令數年來積累的環保回收動力倒退。面對未來玻璃回收模式轉變,黎女士希望未來接手回收工作的人士可更多照顧及拓展公眾回收位、並照顧回收從業員之工作條件,以保存已在社區建立玻璃回收經驗及基礎。她同時敦促環保署做好監督工作,持續監察承辦商。而市民也應協助監察回收商表現,為自己社區環境出一分力,並衷心希望南區的玻璃回收在未來會是開花結果,而非就此停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