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村代表選舉】原居民的從屬政治——離線沙龍「原居民先行的鄉村政治?」筆記

影片全段重溫見此。

2011和2012年是香港的選舉年,打頭陣的是2011年1月的村代表選舉,然後是區議會選舉。高鐵收地揭示了政府偏袒原居民,漠視非原居民保留原有生活的基本需求。政府收原居民的土地,可以獲安排搬村,收非原居民的土地,則用盡「黑社會」式的掃場方法。未來邊境和新界土地將會持續發展,菜園村、甲龍村、馬屎埔村的爭議,只會不斷發生。但我們先要問的問題是,我們是否真的認識鄉村政治的操作?究竟原居民是什麼?為何非原居民和原居民的待遇會差天共地?

鄉村政治,涉及大量土地利益及政治席位的利益。有人說,政治之間的利益交換,就如阿媽係女人,人人皆知。本網於今月1月2日舉行的離線沙龍,就是想讓大家知道,地區政治就如阿媽的身體構造那樣複雜。政治在鄉村的角色是什麼,政團又如何利用或被鄉村利用。而政改過後,地區政治又會出現甚麼變化?今次的嘉賓包括有專著研究新界的鄉郊政治,任教澳門大學政府及公共行政學系鄺錦鈞教授、西貢區議員范國威以及菜園村支援組及工作室的陳允中教授及朱凱迪先生。

鄺錦鈞:原居民的從屬政治

現時任教於澳門的鄺教授指,原居民於鄉村的特權是植根於英國殖民地時期政府所採用的懷柔政策。他指出,香港的公共資源分配由英殖時代至今仍是一種從屬關係的政治生態,掌握公共資源的人透過分配及授予的方式來招攬從屬者,藉以討好特定社區中具影響力者。鄉村的原居民便是一顯例。政府賦予鄉村中原居民多種特權,旨在吸納鄉土士紳,鞏固政治實力,例如建丁屋權、殮葬權、免差餉權、免地租等,以興建丁屋為理由,更可透過改變土地用途而無須補地價。當香港普遍市民終日為蝸居奔馳,又為死後居所煩惱時,原居民卻靠其身份獲得權益。

透過政治分莊手段,殖民政府以至現今的特區政府以此來強化彼此的從屬政治關係。另一方面,鄉土士紳亦樂於接受政府所賦予的利益特權,從而延續自己本身在鄉郊地區在政治上的壟斷。例如透過鄉事委員會優先獲得政府消息﹐藉村代表的身份晉身鄉事委員會及鄉議局,獲得當然區議員甚至立法會議員的身份。

陷身特權政治的菜園村

菜園村支援組的朱凱迪先生先提及一點觀察,他表示我們根本連原居民是什麼,原居民的權益是什麼也不清楚。以原居民丁屋權為例,它已延伸至與香港無關的人,例如一些已完全移民海外的「原居民」,憑其原居民身份,竟又可以參與村代表選舉及申請丁權。鄉村政治又涉及很多不同的利益,例如原居民的身份需要村長簽名證明,不少村長會從中收取簽名費。再又如菜園村新村般,買地要受到中間人盤剝,路權又被開天殺價。朱凱迪指,菜園村運動挑戰鄉村特權網絡,但到興建新村的階段,仍然難免處於特權網絡之中,例如村民要尋找土地建新村,便要透過鄉議局主席劉皇發幫忙。

接著發言的陳允中教授指,菜園村抗爭運動乃危機動員,他們希望運動能夠延續。菜園新村正式一項嘗試,新村日後會以農業、生態方向發展,亦會持續民主化。

認識更多 掌握資訊

在討論環節,朱凱迪認為,鄉議局乃一個很複雜而且地方勢力很大的系統,當中牽涉的利益很難為外人理解,這些利益之間亦沒有讓步的餘地。我們現今正正需要面對這個問題,第一步應做的是把握資訊,了解這個系統,再去思考變革。鄺錦鈞教授指,政府也知道原居民政策沒有再持續性,數年前曾表示要檢討,但到了曾蔭權這個看守政府便不了了之。以丁權為例,政府目前便以「陰乾」手段應對原居民,例如推說沒有土地﹔將丁屋與農地掛勾,不准改變土地用途﹔或將鄉村劃分為不同區域如環保區以限制建樓。

陳允中教授指,新界非原居民被「欺負」並非一朝一夕的事,而是日常生活中常存的不公義,這個制度理應予以改變。朱凱迪則指,當下需要思考的問題,是如何讓鄉郊的在地經營者與新式動員方式如網絡接上,擴大運動的影響力。

文:黃俊邦、Emily
影片拍攝的技術協助:網台聯盟

其他相關文章:
原居民系列文章
原居民有特權?新界丁權簡史
【村代表選舉】選區劃界內沒民居 代表卻自動當選——大埔梅樹坑怪談
歷史、勢力與利益:初探新界的鄉村選舉(下)
歷史、勢力與利益:初探新界的鄉村選舉(上)

活動詳情
離線沙龍:原居民行先的鄉村政治?──以菜園村及將軍澳為例

日期:2011年1月2日 (星期日)
時間:下午2時30分
地點:獨立媒體會址 (灣仔軒尼詩道365號富德樓9樓)

講者:
鄺錦鈞教授,澳門大學政府及公共行政學系助理教授,有專著研究新界的鄉郊政治
范國威議員,新民主同盟成員,任西貢區區議員多年
陳允中教授,菜園村工作室成員,策劃菜園新村的建設
朱凱迪先生,菜園村支援組成員,長期關注地區政治

主持:
易汶健先生,香港獨立媒體網特約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