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一月至三月,香港藝術中心將舉行「i - city Festival2005」。「i - city Festival2005」集合一班三十世代、七字頭的年青藝術家,由西西著作《我城》(1979) 出發,塑造當下的城市面貌,以劇場、動畫、文學、繪圖等創作媒介建設和紀錄他們的城市。為了響應如此貼過「我城」脈膊的盛事,inmedia特闢「I-城誌」一欄,除了報導節中各式講座、出版、放映、演出外,更會連載潘國靈和謝曉虹的中篇小說創作〈我城05〉,阿果再度現身2005年!留意留意!此外,也希望i-city festival一眾創作人、作者、觀眾會把《I-城誌》作為交流空間,討論i - city festival,也討論I-City(我城)!「i - city Festival2005」詳情如下:
---------------------------------------------------------
i-city Festival 2005集合一班三十世代、七字頭的年青藝術家,由西西著作《我城》(1979) 出發,塑造當下的城市面貌,以劇場、動畫、文學、繒圖等創作媒介建設和紀錄他們的城市。節目由○五年一月至三月舉行。
《我城》,1975年1月至6月於報紙連載。初版於1979年由素葉出版社發行單行本。小說以阿果為主及一班充滿活力、積極、樂觀的年青人的故事。書中沒有明示故事背景、時間,用了大量隱喻,將當時本土意識萌芽的香港活現眼前,既看到當時的好(基建處處),亦看到時代進步所帶來的壞 (如罪案率上升),整體是一個希滿希望、朝氣勃勃正站立在發展的起步點的年青城市。
三十年後,在局部集體記憶於無聲無息中消失的今天,閱讀「我城」又有什麼啟示?
小說的創作年代及故事背景相去至今剛三十年。由充滿矛盾、不安的後「聯合聲明」年代,到尋找自身文化、身份危機的九十年代、以至今天除去「城籍」,多了「國籍」,卻又紛亂不景的二十一世紀,香港的年輕一代怎樣看待及如何建設這個城市?大家尋覓的又是一個怎樣的國度?
香港藝術中心製造,明報世紀版協辦的i-city Festival 2005由本土文化出發,以生長於七十年代的年青藝術家為主,以創作去發掘當下香港的城市文化及身份,「寫出他們自己的身份和他們的城市,用自己的語言去說話,用自己的感覺去感覺」,以藝術創作數盡我城光怪陸離,尋回我城獨有記認。藝術創作節目包括:
劇場 ─ 7A班戲劇組最新力作─《像我這樣的一個城市》對一個城市的懷念和希望─第三十三屆香港藝術節委約節目,香港藝術中心協辦。意念及編導由劇團中堅譚孔文負責,程理高包辦音樂設計,並特別邀請劉雅麗聲音演出。四個有關「我城」的寓言式故事,四位導演滲入個人歷史親體驗,合力打造以種煙花起家的我城,藉著劇中角色─異鄉客、貨車司機、疫症生還者等述說城中人對我城的懷念和希望。《像》劇分為兩個演出 ─ 盼望篇及懷念篇 ─《天橋上的美人@魚》、《地道孤客》、《搬! 搬! 搬! -- 飛馳於過去未來的密斗貨車》、《懸浮在空中的夢》並輪流交替上演。觀眾可以自由選擇觀賞的次序,是一次觀劇的新體驗!(二 月廿五日至三月十三日假麥高利小劇場演出)
出版 ─ 一眾動畫人、小說作家、劇場人、評論人嘔心瀝血之作,《i-城志》(暫名) 於三月初出版。十六位以圖像為語言的動畫、插畫及漫畫工作者,以繒本/ 漫畫的形式揭示心中的對城市對城市的愛與恨 (楊學德、智海、康廷、黎達達榮、二犬十一咪等)。譚孔文手、眼、圖文並用,引領讀者走進劇場人創作思維,見証一個劇場作品/ 城市的誕生。1975年《我城》於報章連載已成為主角的阿果,於2005年在兩位小說作家筆下再漫遊「我城」─ 潘國靈、謝曉虹首次合作,打破小說創作單打獨鬥慣例,〈我城05〉萬勿錯過!
動畫 ─ 《I-City》九段不同風格,技巧創新的動畫作品製作力時一年,是香港首次的集體動畫創作。網羅十多位不同藝術風格的年青動畫人(包括多位歷屆香港獨立短片及錄像比賽得獎者),以「我城」為題,用動畫建設、呈現城市面貌,有緬懷過去,有批判荒謬的現狀,亦有抒發對這個城市的希望。首映於三月十八日 Agnès b. 電影院舉行,後於IFVA Festival 2005 及第廿九屆香港國際電影節放映,請密切留意放映及售票詳情。
創作節目以外,工作坊及講座亦於一月底至三月同期舉行。
閱讀城市工作坊由〈我城05〉作者,本地年青小說作家潘國靈和謝曉虹主持,把閱讀文藝復興的火把燃點起,回歸文字閱讀的樂趣,並從中補充養份。首辦的閱讀坊以文學和城市為主題,作家自選七十年代至今具代表性或可觀性的城市文學作品,讓學員提昇文學欣賞水平之餘,又反思我們身處的城市。不要擔心放工拖著一身疲累上堂,因為閱讀坊本來就是給你休息、消閒、充電、進修、思考,這些元素本應不存矛盾而可兼收並蓄的。截止報名日期,一月三十一日。 (合辦:香港美感教育機構)
流動城市講座系列,邀來城中藝文工作者,新晉名嘴及學者等探討城市與性、地域文化階層轉移變化,以至健動新人類。講者陣容包括,李偉儀、林奕華、孫澎(roundtable)、馬傑偉、沈旭暉 (roundtable)、梁款、李照興、楊倩淇(Roundtable)、馮程程、梁寶山及梁展峰。第一擊《Sex and the City》於一月廿八日假灣仔城邦書店舉行。(協辦單位:Roundtable (香港青年政策研究所)、城邦書店)
節目詳情
《流動城市》講座系列/ Seminar Series – Moving City
協辦單位:(Roundtable) 香港青年政策研究所、城邦書店
地點: 城邦書店三樓 (軒尼斯道235號)
免費入場 /Free Admission
粵語主講 /Conducted in Cantonese
座位有限,敬請來電留座─ 2824-5327 (黃小組)
講座一 《Sex and the City》
日期及時間:29/01 (sat),3pm
講者:李偉儀、林奕華、孫澎(roundtable)
就算沒有「小腳與西服」的傳統與現代之間的矛盾,性與愛仍是傳統家庭價值與西方男女觀念拉扯的角力場。在性感都市裡面,男女關係在黑夜高速流竄,劃破寂靜,擦出花火,卻又於燈火欄柵處等待與那人的相逢。繼八十年代的姊妹式感情信箱,以至時下坊間有關男女關係EQ等感情雞精書出版不斷,書店以劃出地盤長期供奉,又是否代表城市人的感情神經退化或躍進?
講座二 《移動文化》
日期及時間:26/02, 3pm
講者: 馬傑偉、沈旭暉 (roundtable)、Eric So
台灣的書店、法國的佳餚、美國的連鎖咖啡店、意大利的時裝、日本的青春劇、韓國的俊男美女、比利時的朱古力…數之不盡的生活及文化元素,以光速橫掃全球各地,香港則如同最大的文化輸入口岸,世界各地每一塊文化都在中環的高聳大廈或深水的窄巷找到落腳點。當全球化打破所有地域疆界,文化滲入不同地域,在不同土地均拼湊出獨有景觀,在香港的,又是甚樣一幅圖像?
講座三 《移動腳步,流動階層?》
日期及時間:5/03, (Sat) 3pm
講者:梁款、李照興、楊倩淇 (Roundtable)
周遊列國曾是帶點優皮士色彩的中產浪漫玩意,感性消費,文化資本,隱含的是經濟能力、社會地位與個人流動能力的千絲萬縷。但當工作間與婚姻可以跨越兩岸三地,北上消費成為香港普羅大眾的「例牌節目」,這個關係是否變得模糊?心繫家國遊學團、哈佛牛津英語交流團、抵玩抵食的旅行文化同時席捲全城,人與地域的關連,又是否仍離不開金錢與地位?新的腳步移動,將展現一種甚麼樣的社會流動景觀?
七字頭大酒樓策劃─ 講座四 《健動身份》
日期及時間:19/03, 3pm
講者:七字頭@大酒樓─ 馮程程、梁寶山、梁展峰
世界各地早早流行「自由工作者」的高度彈性生活工作形式,靈活安排作息時間,生活工作都是享受而非奴役。放眼香港,自由工作者越來越多,原因不外乎經濟不景,被逼型起來加入自由人行列。事實是本地藝術文化圈早早有一群自由人,他們抗拒埋堆,定位,又靈活走位─日頭認真教書,下午認真排戲,晚上認真寫作─在眼下的香港社會,他們絕非無所事事,還有充實「過龍」之嫌,一班「七字頭」尤其忙於搵野俾自己做!在現今香港社會結構裡又有幾多空間讓這些人搞事?他們不要被稱為擁有「流動身份」,自稱為「健動身份」,一字之差又有什分別? 他們口中的新一代的形態學又是什麼?
閱讀城市工作坊/
合辦: 香港美感教育機構
日期: 17/02- 7/04,逢星期四(共八節,每節兩小時)
地點:藝術中心1107B室
導師: 潘國靈、謝曉虹
廣東話主講
學費:港幣六百元正
名額:二十位
截止報名日期:31/01
閱讀,本身應該是快樂的。讓我們回歸文字閱讀的樂趣,並從中補充養份。I-City Festival 2005邀來城中作家潘國靈及謝曉虹,齊齊引導學員漫遊書海。閱讀坊以學和城市為主題,作家自選七十年代至今具代表性或可觀性的城市文學作品,讓學員提昇文學欣賞水平之餘,又反思我們身處的城市。閱讀坊不是講座,沒有講台,大家圍圈閱讀,由作家導航,放慢腳步,嚐嚐細讀(close reading)滋味。導師會引入不同的文學和城市文化觀念,提高學員對文字、文學及城市的敏感度。工作坊的文本選擇著重城市文學的多元性,並以短篇小說為主,並向學員引介年輕一代的文學創作。選讀西西、劉以鬯、董啟章、韓麗珠及王貽興作家作品。
潘國靈
文學作家、文化評論人、專欄作者、策劃編輯。作品有《你看我看你》、小說集《失落園》、《病忘書》、《傷城記》、主編《王家衛的映畫世界》等,屢獲文學獎項,文章散見中港台媒體包括廣州《城市畫報》、台北《誠品好讀》、《明報》、《號外》等。
謝曉虹
一九九八年底開始發表作品,作品散見於香港報章及文學雜誌(《作家》、《文學世界》、《香港文學》等)。曾獲多個文學獎項,包括第十五屆聯合文學小說新人獎等。二○○三年出版小說集《好黑》。
劇場:《像我這樣的一個城市》對一個城市的懷念和希望 /Performance: A City with Nostalgia & Hope - I-City
日期 /Date:25/02- 13/03
地點 /Venue:麥高利小劇場
票價 /Price:$120 /$60*
粵語演出 /Performed in Cantonese
7A班戲劇組全力策動,由劇團的四位導演--同是生於七十年代的Kidults,帶著自己生活在香港三十年的感受,延續西西孩童的筆觸,重新建構一個屬於這個年代的「我城」,創作四個獨立而互相呼應的舞台作品,分為兩個演出─盼望篇及懷念篇 (共四個劇目─《天橋上的美人@魚》、《地道孤客》、《搬! 搬! 搬! -- 飛馳於過去未來的密斗貨車》、《懸浮在空中的夢》) 並輪流交替上演。觀眾可以自由選擇觀賞的次序,是一次觀劇的新體驗!門票現已於城市電腦售票網有售。 (香港藝術節委約,埃克森美孚贊助7A班戲劇組創作,香港藝術中心協辦。)
出版:《i-城志》(暫名)/Publication
《我城》,西西作品。1975年1月至6月於報紙連載。三十年後,一班年青的劇場工作者、動畫師、小說家等,由「我城」為出發點,以不同藝術語言書寫當下的城市,呈現年青一代的變奏。內容包括譚孔文(7A班戲劇組)的有關城市創作的拼貼薄、十六位以圖像為語言的動畫、插畫及漫畫工作者,以繒本/ 漫畫的形式演繹他們心中的城市 (楊學德、智海、康廷、黎達達榮、二犬十一咪等)、潘國靈和謝曉虹的中篇小說創作〈我城05〉,阿果再度現身2005年!。結合一眾年青藝術家對「我城」的告白書,敬請捧場!書本於三月初推出!
動畫放映 Animation screening
《I-City》 (IFVA Festival 開幕電影/ Opening Film of IFVA Festival)
HK / Beta / Colour / approx. 75mins
粵語對白、中文文本,附中、英文字幕
首映日期: 18/03
地點/ Venue: Agnès b. 電影院
香港藝術發展局委約,香港藝術中心監製
《I-City》是一個動畫創作計劃,網羅十多位不同藝術風格的年青動畫師,以「我城」為題,用動畫建設,呈現城市面貌,有緬懷過去,有批判荒謬的現狀,亦有抒發對這個城市的希望。作品及作者包括,《累透社》(陳宇峰、洪文婷)、《消失中的城市》(鄭廣泉)、《我好好》(鍾偉權)、《啷神來聲》(傅詠欣、傅詠芹)、《我的燕子》(伍尚豪)、《饕餮》(五斗米)、《龍門大電車》(蘇敏怡)、《Gentle Rain》(淡水)、《甘草與最佳男主角》(曾奉基、鍾兆龍)。另外,將於IFVA Festival 2005 及第廿九屆香港國際電影節放映,請密切留意放映及售票詳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協辦:明報世紀版
合辦(工作坊):香港美感教育機構
協辦(講座):(Roundtable) 香港青年政策研究所 及 城邦書店
動畫《I-City》:香港藝術發展局委約計劃
《像我這樣的一個城市》由:第三十三屆香港藝術節委約
i-city Festival 2005
工作小組‧傳媒/ 節目查詢
李筱怡 ─ 香港藝術中心節目經理
Tel:2582-0268 ‧電郵[email protected]
黃俏琳 ─ 香港藝術中心策劃統籌
Tel:2824-5327 ‧電郵[email protected].hk ( Fax: 2802-0798 / www.hkac.org.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