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氏力場,根據有本土文化百科全書之實的《香港網絡大典》上記載,又名李+X力場、Li’s Field 或 LCL(Li C Lik-cheung),貫徹了毛主席「與天鬥,其樂無窮」的氣魄,是香港最高科技的秘密發明。據悉,每當有颱風靠近香港,李氏力場便會發揮其現代諸葛亮之能──古有諸葛孔明借東風,今有李氏力場「彈颱風」,力場一出,風球或改道或消失,最低限度也能控制它抵港時間,讓它只在周末或晚上留港,避免影響過本港過百萬勞動人口日常工作,為本港的經濟繁榮作出重大貢獻。
本來如此驚世駭俗的發明,其成就早應得到世界公認,諾貝爾獎亦應只是手到拿來;但相信由於李先生心繫香港,不願此重大科技被鄰近地區採用,使本港失去優勢、進一步被邊緣化,所以寧願保持低調,讓力場默默守護香港。然而如此苦心孤詣又如何竟被港人發現?原來全因香港有一些不識大體的打工仔,常投訴天文台不肯懸掛八號風球,使他們無法放假;01年田北俊批評天文台亂掛八號波「令本港經濟損失多達四十億元」,而香港網絡大典則記載,曾有大學學者在電視新聞上表示「香港每打一次台風均令香港損失四億,誰人為四億負責?」。特別是2006年風球派比安(即那個風力比起過去十年所有八號風球都要強的颱風)只被天文台定為三號風球,大家才了解到香港已默默建立了「颱風氣候導向軌跡防禦力場」,稍加推敲便知道只有李先生此等財力和愛國愛港精神,才能有此建設。於是「李氏力場」之名不踁而走,李先生的一片苦心亦為人所知,使香港人無不感動落淚、羞愧無地。
因為不忍李先生的好人好事遭湮沒,一眾網民積極為李氏力場起底,各種猜測甚囂塵上:有說力場總部建於港島區一隱閉的廢置礦坑,直接從香港電網取電啟動力場;甚至有網民為李氏力場創作網上遊戲,摸疑力場彈開各路颱風,其崇敬之情可謂溢於言表。唯亦有網民仔細記錄近年每次颱風紀錄,發現仍偶有工作日掛八號風球的情況,證明李氏力場仍未臻完美,懷疑是天文台未有積極配合所致。
一個人,兩個 Urban Legends
當然,李氏力場其實只是一個 Urban Legend,一個惡搞李先生的都巿傳說而已。我又想起了另一個和李先生有關的都巿傳說。也是根據記載,話說李先生孩童時與家人走難來港,12歲開始工作,19歲已當上了公司總經理,22歲開公司當老闆,以「黐膠花」起家。他自言當時「每星期要工作7天,每天至少工作16小時,晚上還要自修,加上工廠人手不夠,自己要身兼買貨、接單等工作,經常睡眠不足,早上必須以兩個鬧鐘起床,可說是每天最難過的時刻。」後來他進軍地產界,再成為上巿公司主席,再進軍各行各業成為香港首富、拿大紫荊勳章。他由窮小子變百萬富翁的故事,證明了香港遍地機會,只要努力就能成功,也就是那叫做「獅子山精神」的 Urban Legend的主角。
我知道,你會說李先生的故事明明是真人真事,怎能把他叫做 Urban Legend?然而根據韋小寶的撒謊術,都巿傳說總是真假共存,有時真的部份比假的還要多,才會令人入信。李先生的發跡史大概是「真實」,但當它成為了「獅子山精神」或「香港精神」的一部份後,就如那些「某地死了人,然後有人遇到鬼」的都巿傳說同樣叫人真假難辨。
但李先生的形像確實耐人尋味。記得我小時候,已聽過許多人爭著為他立傳,把他奉為香港白手興家的典範,以他為發奮榜樣。二十多年之後,他比以前更富有,影響力更大,但社會對他的評價卻與當年截然不同。由獅子山精神到李氏力場,由眾人追捧變成冷嘲熱諷,甚至有神職人員稱他為魔鬼──即使他其實捐了不少錢、做了不少善事,也仍是換來一句「為富不仁」和「官商勾結」,卻沒人再讚他白手興家商業奇才了。到底是誰他變了,還是香港人變了?
誰變了?
問誰變了,不好答──或者該問:誰沒變?我倒覺得李先生變得少。他從一開始就是一個矢志賺錢的商人,賺錢是他的長處,也是他作為商人的目標,分別只是以前的他賺得多,現在的他賺得更多而已,而香港人都同意,賺錢從來不是罪。香港人也不討厭懂得賺錢的人,正如李先生說的,「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其實就算賺得「無道」,香港人也不太介意的,除非會影響到自己,而李先生正正就是其「賺錢之道」會影響每一個香港人的那一位。由住宅到電力、超巿、藥房、電訊,無孔不入,更重要的是擁有大量房產物業的他其實正在向所有人徵稅。你買一個波蘿飽,麵飽店收你五元,至少有兩元用來交租,那位業主可能就是李先生;即使不是他,也很可能是以他為首的地產商們。在影響所有香港人生活這基礎上,李先生和其他地產商們是否取財有道,便變得很令人介意了。
失去選擇的自由容易令人憤怒和暴燥,特別當人發現自己的生活真的因為失去選擇而變得更差時。十年前黎智英的蘋果促銷進入巿場,與兩大超巿直接競爭,當時巿民突然發現原來平日買的可樂和罐頭原來可以便宜上一大截;也是那時大家才發現原來大超巿為了打擊對手,可以強迫供應商不做別人生意。到蘋果促銷不支退出競爭後,超巿物價郤比原本還要貴!香港十五年來雖然經歷了四次經濟低潮,但今時今日的樓價已超越97年的歷史高峰,百物騰貴但工資卻沒有增長,原因當然指向越益壟斷的各行各業,以及政府與大商人的共謀。還有一連串數也數不完的例子,像紅灣半島、數碼港、梁展文等事件,官商勾結、地產霸權深入民心,雖未必都與李先生有關,但他既是當中最重要一員,也只好成為眾矢之的的符號。
李先生是一個符號。他曾代表了香港的自由巿場、處處機遇、天份和努力的總和,使後來者覺得我也可以走他的路,即使當下處境未如理想,但我擁有成功的希望。那個時代可以充滿希望,一來建基於社會的均貧狀態,百廢待興,人人重視生產,腳踏實地,窮人向上爬升的空間足夠;二來亦建基於政府開始承擔社會建設,醫療、房屋、教育,使窮人即使未能大富大貴,亦能改善生活,養妻活兒,社會自然和諧一點。當然,那時代絕非烏托邦,物質和生活水平遠不及今天,但擁有希望總會令人寬容一點,令人願意為「獅子山精神」自豪,甚至也會為李先生努力有出頭而驕傲。
但今天,再把「獅子山精神」祭出來,意義卻完全不同了,不是鼓勵,而是在傷口上撒鹽。今天的青年人面對的,是一個有錢人話事的年代、是一個集體為地產商打工的年代,是一個大部份人都看不見上流機會的年代。唐英年司長說:「年青人不應怨沒機會,應自問為何做不到李嘉誠」,這不正正就是政府有責任處理的結構問題麼?學歷通貨澎脹,青年人要花大筆錢去讀書,卻發現根本沒有相應的產業和職位;相比工資,樓價是天價,應驗黃子華口中的牛頓第八定律──「有樓有樓,冇樓冇樓,有樓可以變冇樓,冇樓永遠都冇樓」。住不到公屋只好捱貴租,為交租只好捱騾仔,長工時可是都是沒補水的OT,生活都被工作吞噬掉。青春和努力換來的地產商和大老闆的肚滿腸肥,自己的生活改善卻舉步維艱,望不見將來,還要忍受高官老闆們的冷言冷語。
於是在某個工作的頭昏腦脹的夏日,颱風來了,暴雨來了,只希望可以得到額外一天的假期,在家中睡個好覺,怎料颱風卻轉個彎走掉了。如此卑微的願望落空了,於是惡搞出一個「李氏力場」──也只不過是最卑微的反抗而已。
(收錄於《大仇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