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拖」字政策

  「Not in my term of office」,這是官場現時流行的一句話,反映著「董班子」在餘下的兩年多日子裡,各政策部門的心態最好是一切照舊,平穩過度,以不變應萬變。難怪傳媒和街坊,茶餘飯後皆為競猜第三屆特首「造王者」是何許人等而歡呼喝采,因為趣味性大多了。

   雖然一眾高官不會把「none of my business」放在咀邊,不會去到兩袖清風的地步,什麼事情都不幹,但那種官僚行徑和態度卻體現於一個又一個的「諮詢委員會」,一份又一份的「諮詢文件」,表面上是邀請市民表達意見,實際上則是沒完沒了的討論。結論說「市民非常關注」,又有什麼用呢?或說「市民希望政府盡快改善」,又要等到什麼時候呢?

 

   經濟發展及勞工局上月月底發表的一份《香港電力市場未來的發展 第一階段諮詢》文件,官員一開首就說:「政府沒有任何預設立場,因為電力是每位市民的事情,希望市民踴躍發表意見。」葉樹堃局長不停反覆強調,希望市民「心平氣和」,慢慢討論電費和電力市場改革的問題。上星期日民主黨舉辦的公開論壇中,代表政府出席的趙崇國副秘書長說得最多的是「聆聽民意」和「心平氣和」,15分鐘的發言,提出的大議題如「聯網」、「電費」、「可再生能源」、「准許利潤」等,都是點到即止,把文件內各樣的「好與壞」口述一次,以「我今次來聽意見的,政府並沒有預設立場」為結。

    這是《諮詢文件》發表後第一次的公開論壇,電子傳煤和文字記者都非常捧場,但依我的觀察,大都失望而回,或許是太「心平氣和」罷了。參與論壇的能源諮詢委員會主席潘樂陶先生從消費者的角度來說,首要考慮的是「電費」、其次是「環保」、最後就是「電力可靠性」,他開宗明義說「電力市場改革」就是要令現時兩間私營的電力公司做得更好,改善現時做得不足的地方。

    現時有什麼不足?在《諮詢文件》內,政府查找了「四大不足」,包括:在當前的經濟氣候下,固定資產的回報率被視為過高;以固定資產為投資回報基數,被視為鼓勵過份投資;一個在十五年內維持不變的准許投資回報率,被視為缺乏彈性;每年的電費和核數檢討,被視為缺乏透明度。查找完後,又如何呢?《諮詢文件》像一份會考精讀,分點分段一目了然,羅列各項的好與壞,卻只是一份匯總,而非一份可引起討論、思考和爭辯的文件。

   政府多番強調聆聽民意,但我們可以從那兒談起呢?只是一份匯總,為何由2003年拖到上個月才出爐呢?如此重要的一個電力市場改革,政府卻說「沒預設立場」,大腳一踢把足球踢回你和我的腳下,那我們的政府在幹什麼呢?「四大不足」查找出來了,政府有何解決方案嗎?若是「急市民所急,想市民所想」,那政府想了什麼法子出來沒有?與其用了眾多官員寶貴的時間和精力去完成一份匯總,不如進取一點,交出一份合時宜的,考慮經濟需要、市民承擔能力和可持續發展各方面的建議,爭取社會各界的支持,合力推動電力市場的改革。

    特區政府內所漫延的「夕陽心態」,令本應政府主導,大力出擊的議題,都成了「無牙老虎」,任由電力公司以「削弱服務水平」、「不願影響股東利益」為由,把「改革」拒諸門外,繼續「business as usual」。那政府高舉「改革」的旗幟,卻沒有實質的內涵,不正是為電力公司大開「不能改革」的綠燈嗎?

    政府繼續施展「拖延政策」,但市民和地球卻等不了。市民不願見到兩電繼續「膨漲」下去,又填海又加電費;市民不願見到本地的發電廠令空氣質素每況愈下,日日都似活在「武俠小說」中騰雲駕霧的情景;市民關心全球暖化,關心地球他鄉的人民受愈發不尋常的洪水、乾旱、大雪、極熱或極冷之苦,盼望我們的下一代能感受到四季有序和大自然的美麗;市民支持馬上發展不會排放二氧化碳和空氣污染物的可再生能源,即使要多付電費也會支持。

    電力公司說改革會破壞服務水平,特區政府說改用潔淨一點的能源會增加成本,增加電費。但市民明白空氣繼續惡化下去,氣溫愈來愈高,氣候愈來愈反常,受害的只有自己。難道大家不會洞悉電力公司年賺數十億同時,卻賠上了大家和下一代的健康和生活環境嗎?醫藥費、買「清潔」食水的費用、使用更多的空調和種種設法「逃避污染」的費用,不是比加電費更沉重嗎?特區政府的官員,你們為何仍在拖延呢?

張韻琪

 

綾色和平

2005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