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學民思潮」是如何煉成的?

P7117281

(獨媒特約報導)星期日城市論壇,學民思潮召集人黃之鋒跟有工聯會背景的教師余綺華交鋒,之後不少網友大讚黃之鋒「EQ」高。多得余老師,讓這個由九十後組成的學生團體帶動的反國民教育浪潮更炙熱, 引發更多人站出來。很多市民大讚學民思潮一眾中學生年紀輕輕但處事成熟,更有老師捐五千元給他們以示支持。究竟這群十多歲的年輕人,是如何組織起來的呢?

擔當召集人的黃之鋒認為,學生也是公民。「學民思潮」想帶領一個潮流:「不一定要拿十優才是好學生。」因為學民思潮,同學多了機會認識政府。「身邊的同學會埋怨點解APM、朗豪坊個個商場都一樣,卻不知道這是政府造成的結果。學民思潮正正建立了一個渠道讓同學了解政府。」

有同學因為欣賞黃之鋒而加入學民。升中四的Danny表示:「我看完黃之峰那集《我未成年》,好欣賞他的勇氣。之後在Facebook又看到學民的呼籲,因此決定加入。」當然,有更多同學是因為國民教育科有很多問題而站出來的。就讀中六的馬樂晴,七一前夕慘被警方的「特強版」胡椒噴霧射中,但這未能阻止她繼續積極參加學民的活動。她說,因為「國民教育真係會好影響下一代」。

學生組織參與社會事務並不罕見,但學民思潮動員能力很強,七一當天就動員了近二千人遊行至中聯辦,究竟學民思潮用甚麼方法組織參與者,能動員到這麼多人呢?黃之峰表示:「學民思潮以Facebook為根基。一個圖若有幾百人share,一share便會多幾千甚至上萬人看過。」

在互聯網未普及的年代,年輕人公開發表意見的門檻十分高,而且能發揮的影響力很有限。但隨著近年互聯網和社交媒體(例如Facebook和Twitter)興起,任何人發表的文章、圖片、短片,也可能一夜間全城瘋傳。而且,有相近理念的人要互通消息和發起行動,也變得更容易。學民思潮正是抓緊了互聯網的特點,透過面書把團體的消息發放給一眾網民。互聯網讓不少學生在參與社會事務之餘,也能感受到行動的效果,並相信自己的行動能帶來正面影響。

黃之鋒認為,梁振英上台及「西環治港」的陰影,促使更多中學生上街,而學民思潮所走的平和路線,是它吸引學生加入的另一個原因。七一當天,有一個40 多歲的市民表示想和平地表達對政府的不滿,因此加入跟他們一起遊行。黃之鋒直言,「不一定要以公民抗命的形式去中聯辦。」就讀中五的學民思潮成員Echo也認為,學民比其他團體溫和是她加入的原因。「我們始終是學生,不想有過激的行為,要以安全為第一考慮。」

社會工作學者邵家臻認為,學民思潮跟過去的青年團體有很多不同之處。「學民思潮比其他青年團體更獨立。他們自己組成、分享,連一個成年人顧問也沒有。」他認為應有更多這樣的組織:「青年人不應再被表述, 而應該因為某議題而著火,最後形成自己的組織。」

數年前政府打算推行校園驗毒時,也有中學生站出來。當年余煒彬在反對校園驗毒的「中學生聯盟」任主席。他認為,跟學民思潮比較,當年的中學生聯盟有很多不足的地方。「當時有很多準備工夫未夠完備,同時,有太多不同的人在聯盟中,有行行企企的、激進的、自由派的,總之成員成份十分雜。」他認為學民思潮的組織能力很好,有政策組,有文書組,成員能各司其職。的確,就筆者所知,七一當天,學民思潮一早已準備好各種用品擺街站,遊行前既開簡報會,又安排糾察和急救隊員,更預備了嬰兒沐浴露,以防有同伴被胡椒噴霧射中。余煒彬又認為:「學民思潮善於把握時機,好有觸覺。」

當然每一個組織也有其不足之處,學民思潮也不例外。余煒彬認為,學民思潮的不足之處是無會員制。「在這樣的情況下,他們便不能以民選方式選出領導層,同時,也建立不了支部。」就讀中五,曾協助公民黨區選工作的一位學民思潮成員李同學說:「 活躍於學民思潮的召集人集中在某幾間中學讀書,所以較難吸引其他學校的學生。另外,由於成員多,開會時想表達意見,有時都頗困難。」

於2011年成立的學民思潮,透過示威、遊行、記者招待會和街站,引起公眾關注洗腦式國民教育的害處。現在雖然成功迫使政府宣佈把德育及國民教育科延遲三年推行,但「撤消國民教育」始終是學民思潮的最終目標。他們認為,國民教育課程內容跟通識科重疊,獨立成科只會加重學生跟老師的壓力。另外,這一科就像操行分,要由老師、家長、甚至同學評估。根據課程手冊的指引,同學「被要求」有國家認同感。在這個情況下,只會引申出兩批同學,一批是低分的同學,另一批是為拿高分而「集體說謊」的同學,學生根本沒有得到批判性的思考。值得一提的是,現時如通識科等,由於評分標準較主觀,不少學生為拿高分,都已經是講老師愛聽的說話。在這種氛圍下,推行「愛國」國民教育的問題不但是令學生變得盲目愛國,而且會變得犬儒-為了個人利益,說/做一些自己都不相信的說話/事情。這情況在中國大陸十分普遍。如果香港教育繼續鼓勵這種犬儒,即使沒有國民教育,香港人也會自動「愛國」。

有人批評學民思潮成員做騷,認為他們「毛都未出齊就未學行先學走」,但筆者認為,這一群年輕、有毅力的小夥子勇於發聲,令公眾關注洗腦式國民教育對下一代的影響,更令一眾青年人明白到自己的力量並不少,實在值得欣賞。

編輯:張彩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