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過《親切的金子》,趁著自己還沒被電影評論左右,趕快寫下自己的觀察。
敘述與描寫
《親切的金子》號稱復仇三部壓卷之作,第一部復仇我沒看過,其餘兩部的敘述角度有所不同,《原罪犯》的視角集中在罪人,鏡頭下的鮮血洗滌了他的罪。《金子》則聚焦復仇者,但仇恨最後沒有煙消雲散。
《金子》難免被人拿來跟《原罪犯》比較,《原罪犯》的暴力、奇情、佈局帶給我極大的感官刺激和驚喜。《金子》裡血腥暴力明顯減少了,有人甚至批評故事過於簡化。可是,《金子》更著力於人物描寫,朴贊郁以荒誕的手法玩味著復仇者的心理變化。如果《原罪犯》是奇詭的敘述,那麼《金子》就是殘酷的描寫。
在電影的開頭,金子把一隻原罪狗拖往雪地裡槍斃,這顆仇恨的種子開始萌芽,偽善的金子誓要親手埋葬仇人,但這一幕並未在最後重演,金子的女兒介入了復仇故事,人性的複雜面亦扭曲了這顆種子的生長,金子復仇的心理最後還是起了變化,糾纏的衝突在行刑後半部全面爆發。
折衷方案
在電影的後半部,罪人就擒,任人宰割,金子終於舉起了那把華麗的復仇之槍,但在她腦海裡彩排了無數次的動作始終沒有完成,金子在咆哮,幾次舉槍瞄著軟弱無力的罪人,但女兒的介入使她的心理更趨複雜,冷冷的槍膛在人性的拷問下,變得啞然無聲。她猶豫了,因為這一槍打下去,原罪便會轉而在她身上萌芽,於是思緒混亂的她只好暫時拿罪人的雙腳去受罪。電影至此觸及了復仇故事的永恆主題——以暴易暴,原罪輪迴不息。這時,導演安排的電話響聲帶來了契機,金子有了折衷方案,她找來了四名被害兒童的家人,跟她分擔生命中無法承受的罪咎。
病態的理性
金子帶領七名被害兒童的家人到荒廢的課室裡,然後播放兒童遇害的錄影帶,煽動起家人的怒火,好讓他們一起殺掉罪人。這裡是電影最令人擊節讚賞的段落。如果說三部曲揭示了人性的黑暗面,那麼這些黑暗面遠不止暴力、血腥、偽善這麼簡單,這一幕演活了人性的複雜面。導演的調度令人吃驚。
首先,家人坐在學生的桌子上,金子以權威的身分站在講台前,形成一種「權威──服從」的預設格局。於是,家人理所當然地對金子的煽動照單全收,竟然連「拿贖金去買遊艇」這種低級謊言也沒讓人懷疑。家人紛紛議論到底是將罪人處決,還是報警,警探的擔保促使他們表露了人性的原始兇殘。行刑過程對眾兇手而言非常「公平」,排排坐一人一刀。他們在病態的安排下「理性」地完事,而且早就想到如何處理大量鮮血,他們做人也非常「實際」,殺人分錢,人性的邪惡面更見赤裸。
金子在埋屍之前才補上微不足道的兩槍,算是發洩了自己的仇恨,但縱使她在落幕時一頭塞進純潔的蛋糕中,原罪並沒有因此煙消雲散。在兩名「潔淨」的年輕人對筆下,金子的窘境尤其突出。
後話
據朋友說,有影評指這部戲涉及宗教,相信牧師和那本「法句經」起了重要作用吧。自己對此有所啟發,也有點想法,真想快點看看那篇影評。
2005-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