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相約星期二》-留給人間的餘溫

大約三年前接觸《Tuesdays with Morrie》這本書,猶記得那時這本書帶給我很大的啟發,死亡突然不再是一件煽情而且絕對傷感的事,死亡是會帶來一種生存的力量,「準備死亡」的概念,那時帶給我很大的震撼,周圍都在宣揚生命苦短無常,要及時行樂行愛,再不是就是追求永生的信者得救。對於生命的終結,似乎都有太多的恐懼和憂慮, 但誰又想到生/死本來就是一個「套餐」,明白死亡,才懂得生存,生命的長短也代表不了其中的優劣,反而生命之間的連繫,相互的影響,倒是可以超越生死。除了死亡,書裡還談及很多其他人生議題,好像情感、金錢、婚姻、文化。 今天再看舞台的演出,故事沒有太大的改動,增添了一點生動和幽默感。兩位演員撐起了整個演出,對白的節奏感增強;舞台上的樹,還有轉動的書,停頓的時針,超越了時間,構成美麗的畫面;數算的數字愈來愈少,生命也就愈來愈短,老教授從用一支柺杖,到睡在病床上動也不能動,死亡變得如此可見,是一種幸運還是恐怖?讓人反思現代的生活總是匆匆忙忙,以為把握了時間,卻更似是被時間控制生活,工作上課甚至看一場戲,無一不被時間規範,人變得不自由,相比不能動彈的身體,看到的或是感受到的可能更少,平白浪費了造物賜予的健康身體和敏銳的觸感。 令人感到美中不足的是戲中最後一堂課,老教授在床榻上的說著千言萬語,在過多的語言色彩而且過份光明的燈光的包圍下,感覺過份戲劇化,戲味也難以集中,戲中那種淡然真實的美,遺憾不能被延續至最後。完場黑暗的時間也來得太短,老教授不是剛從寧靜的樹裡看得更多嗎?怎麼又回到了快速的謝幕循環中?演員未完全離開舞台,掌聲就來了,戲也完了,感覺是有點不完整。  值得一提的是中英劇團把此劇分為日場和夜場,分別用了兩組不同的演員,把戲劇帶進了一些像天水圍這樣的「邊緣社區」,讓不同的人都有機會欣賞戲劇。「文化」不單是屬於某些進入劇場的人,和諧的樂章就這樣的奏響了。老教授的故事,不再只是一本書,一場戲,一點觸動,突然成了一道實實在在的橋,把生活在一個地方的生命凝聚和連接起來。戲做得好不好,有沒有具份量的演員,突然變得不太重要。畢竟藝術最重要的主體和載體,是實實在在生活著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