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如果.愛》-- 別當自己是主角的人生視角 (一)

《如果.愛》這個戲名,語感上不像一個名詞。如果是一句句子,又明顯是不完整的。然而可堪玩味的,又豈只是這個戲名呢?

《如果.愛》玩的「戲中戲」手法, 如戲中演員看戲而同時你又看他們的戲,又如在觀眾見慣的戲棚裡來做片中實景等等,與其說影片以此來表達「人生如戲」的主題,不如說創作者想為這主題注入新酒,同時以此手法不停提示觀眾的觀賞身份,從而逼使他們反省片中及自己人生之中誰是主角,誰是配角。

以下文字會輕輕提及《如果愛》的故事內容,未看戲者勿看。

要說「人生如戲」的新酒,必先從「戲」這個字開始說起。戲有主角配角。主角在片中成長,而配角的目的是輔助主角成長﹑或阻礙主角成長。但正是這種以主角為中心的視點,成了認清真相的障礙。創作者以電影作比喻,來說明戲中人人都可以是主角,亦人人都可以是配角。當自己以為是情人心中的主角,則情敵只是阻礙我的配角。但當發現自己原來不是主角而是配角,則所謂「別人阻礙你」的觀點不成立了,反而是自己阻礙了別人。

《如果.愛》這套片的多層層次,正是說明「自我中心」的天真。在《如果.愛》中談及的一段三角關係,金城武認為自己在周迅心中是主角,如果說後來阻礙金城武及周迅戀情的人,必定是張學友。而張學友又如何看自己呢? 他一向以為自己在周迅心中是配角。

但當大家發現,當周迅放下了歷史包袱,心中最愛的是張學友(周迅最想參演的是學友口中的「青海故事」)。則原來阻礙周迅及張學友戀情的人,是金城武。而最最最有趣的是,作為觀眾的我們至少肯定了周迅在《如果.愛》是主角時,在結局中,卻發現周迅在張學友及金城武的心中已漸漸成了配角。

以前,「主角配角」是用來表達愛情悲劇 :「 嗚呼哀哉! 原來自己不是主角!」但《如果.愛》將之提昇至做人該不該以「主角配角」的視點來察看人生。「原來自己不是主角」,其實稀疏平常。此片提供了以金城武為主角視點的愛情故事,但張學友及周迅的視點,不須明白交代但清晰可見。而當影片以著名的攝影棚來當片中的「實景」,更是有意讓觀眾意識到演員在演戲,將思想帶回現實。這種省略及挑戰觀賞習慣的手法,為觀眾開拓了一個幻想空間。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