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危樓春曉》(1953) 簡介與短評

前言:因基層大學早前的 “香港身份認同工作坊” 反應極理想,今回跟女工會合辦 “香港電影中基層女性形象” 工作坊。不像身份認同問題,坊間討論香港電影基層女性的文章極少,成了此工作坊的困難和挑戰。以下是該工作坊首節選取電影,對該議題有興趣或心得朋友請不吝賜教。

《危樓春曉》(1953) 簡介與短評     阿丙

這是一部描述五十年代香港低下階層生活的作品,故事圍繞一棟出租板間房樓宇的住客,人物包括新搬來的教書先生 (張瑛) ,舞女小姐 (紫蘿蓮) (兩人隨即戀上),的士司機 (吳楚帆) 及其妻,養育三名小孩的失業夫婦 (黃楚山、黃曼梨、長子李小龍) ,包租婆及其夫,放高利貸的黃大班夫婦及其妻的表妹。

故事開場是張瑛的新搬入,令無錢交租的五口之家被迫遷,幸得的士司機及舞女小姐夾錢代租剩下的床位,吳楚帆帶出該劇倫理重點:「人人為我,我為人人」 (記得是連著的,只得上半便成了放貸的大耳吼,得下半便是雷鋒)。

及後劇中主要人物皆因經濟日差而面臨失業 (張瑛及吳楚帆) 或收入減少 (紫蘿蓮) ,面對困境,各人亦千方百計以謀生,黃楚山賣血,吳楚帆當苦力,張瑛當上追租佬,因工作是追收租,張瑛跟眾人關係惡化,其後在一個狂風暴雨夜,舊廈搖搖欲墜,將張力進一步推高,吳妻臨盤,黃因賣血後當苦力身體承受不了吐血身亡,小姨被黃大班姦污圖自盡,張亦被工作倫理與人情良知壓得進退維谷,殮葬費,醫院產子在在需財,出路何在?

簡評:這是我首次看這齣電影,最令我欣賞的地方,是跟時下香港電影非常不同,因現今主流電影,若故事主角是經濟遇上困境,最後總或是發跡,或是得橫財而把問題解決,但這電影最後各人仍是孓然一身,身無長物,但他們不是悲觀失落,而是身體力行地體現人間有情。讓他們繼續堅定向前的,不是明天 (經濟) 會更好,而是一份人心不死的冀盼。到底是我們今天給經濟問題綑死了?還是我們太耐將生命中其他美好給忘了?

此劇的女角眾多:1. 紫蘿蓮算是獨立自主,但跟現今標榜的女單身貴族自然差天共地 (事業有成,品味出眾,經濟情慾高度自主),她喜歡張瑛,卻會為張的自私不顧情而以斷愛相迫,表現果敢,但又思念尚存,柔情尚在。不知算不算那年代傳統與現代女性的完美揉合?
2. 黃曼梨三孩子母親,丈夫本是工廠技工卻因工傷被裁,盡力撫養孩子卻難掩現實的無力與哀愁,算是典型悲情母親吧!
3. 包租婆,夾縫人物,對無錢交租戶雖同情,但自身難保 (本身亦欠人家錢) ,徘徊道德良心與現實間 (雖然現實更常戰勝) 。
4. 黃大班妻,著眼自家生活豐足,對表妹被丈夫姦污末表同情反大加斥責 (避免跟丈夫直接鬧翻),表面自私卻不離兩性角力。
5. 表妹,鄉下妹,到港依附表姊,卻被表姊夫姦污及其後表姊的羞辱,可謂女性在依賴下生命可能性的哀歌 (其命運曾被黃楚山預言)。

討論建議:容後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