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十屆香港社運電影節安排的多套有關全球化和壓迫的電影中,其中有三套有關以色列/巴勒斯坦的影片—《侵略紀》(11月21日)、《創生紀》和《怒》(11月22日)。
《侵略紀》(Occupation 101)嘗試從較廣闊的層面去介紹以巴衝突,並揭露一些甚少在主流媒體中出現的敘述。
《怒》(Enraged)講述一班反對軍事佔領的猶太裔以色列人,以及他們為結束佔領所付出的努力和掙扎。
《創生紀》(Inventing Our Life: The Kibbutz Experiment)探討的是以色列的農場公社(或譯基布茲)的歷史。這些共同體最初是由那些為逃離東歐的反猶迫害,在二十世紀初移居到巴勒斯坦的一些猶太人所成立的。
這個關於農場公社的故事頗為有趣。當在大眾媒體中的以巴衝突,通常都被定格為一個宗教、意識形態和種族衝突的同時,它所造成的經濟影響—有關金錢和資源的分配—很多時都被忽略。在社會大眾中,知道軍事佔領其實對某些人來說亦是一門賺錢的生意來的,應該不多。
而這些農場公社在夾雜著民族主義、錫安主義,和小量的宗教因素的同時,它本身其實是一個建基於社會主義理想,以經濟平等為目標的運動。然而,在過去的二、三十年,這些集體公社亦因為經濟壓力和其它因素,開始私有化和式微—金錢又再一次轉手了。若再考慮到部分公社是建立在那些被清空的巴勒斯坦村落之上的話,故事會變得更加諷刺。
從引發阿拉伯之春的突尼西亞自焚事件,以及本年在以色列及加沙所發生的類似悲劇,我們可以看到,當一些人過著奢侈浪費的生活時,對另一些人來說,簡單如食物和生計等事仍然是他們的憂心所在。而或許我們亦未有察覺,又或不願承認,別人與自己之間的共通點,其實比我們想像和認識中多。
說起食物,在加沙不久前有一間由聽力有問題的人士營運的餐廳開張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