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乃萬物之母,地球上的一切,由大氣層厚薄和海平面溫度至農作物收成,均與太陽的強弱有着微妙關係。觀察太陽黑子是窺探太陽的最直接途徑,黑子多寡與太陽強弱成正比,過去數年黑子數目偏低,太陽偏弱,地球接收的能量減少,對氣候影響如何?
去年 4 月,我發表了〈太陽黑子如股市〉一文,論及黑子數目雖然 11 年一個循環,但其短期走勢深不可測,科學家屢試屢敗。
太陽黑子和地球氣候,要預測時有迹可尋,要準確預測卻近乎不可能,正是培養所謂「專家」的最佳土壤,某地《交易現場》節目某日請來某位太陽黑子專家分析市場去向,節錄如下。
***
主持:歡迎收看 8 月 4 日《交易現場》。我們原本邀請了一位太陽黑子專家來為大家分析各類與太陽活動有關的市場去向,不過可能由於今日會考放榜,交通極為擠塞,他要遲一點才到。我趁機替大家重溫一下近年黑子走勢。
最近這次黑子低潮,各位應該記憶猶新。2008 年黑子出現日數只有 101 日,創近百年新低,很多科學家認為見底,預測翌年將見反彈,怎知 2009 年首季太陽黑子更為稀疏,反彈之日遙遙無期。正當市場意興闌珊,同年 5 月黑子漸有起色,年底還大量湧現,最終 2009 年有 103 日見太陽黑子,比 2008 年多兩日。當時,很多黑子期貨投資者給太陽「玩殘」,08 年底押重注翌年反彈,09 年初的市況簡直令人膽戰心驚,若你當時止蝕,則只有「眼白白」看着後市回升。
今年反彈之勢持續,看來太陽黑子已經步入上升周期,至於後市點睇,便要問專家……大師慢慢行,呌順條氣先,萬料不到會考放榜竟然引致交通癱瘓。
專家:睇番今早塞車嘅情況嚟講,或許由於早前有「日冕物質噴發」(coronal mass ejection,簡稱 CME),大量帶電粒子朝地球衝來,可能影響車輛的電子儀器,所以司機駕車份外小心。
主持:這個「日…冕…物質噴發」究竟是什麼回事?電子儀器之外,還有什麼會受影響?
專家:睇番呢個日冕物質噴發,其實是一些物質從太陽表面浮起,形成一個巨型的電漿泡泡,爆破時把大量帶電粒子噴出。現在太陽黑子正值上升週期,太陽愈趨活躍,這類噴發應會愈來愈多。至於其他方面嘅影響嚟講,輸電網、人造衛星、電腦都可能會受干擾,基本上嚟講任何電器都可能會受影響。極端嘅情況嚟講,例如 1989 年加拿大魁北克省電網便曾遭癱瘓。另外,極光奇景(aurora)亦會較易見到。
主持:即是說,每有日冕噴發,我們都可以留意一下電力股、電器股、科技股、旅遊股、極光期貨等等,對嗎?
專家:睇番呢個日冕噴發嚟講,強度未必足以影響日常生活,而且太陽活動只是剛剛冒出低潮,離高位尚遠。據一些科學家估計嚟講,2013 年才是太陽黑子高峰期,那時受噴發影響的機會相對高些。
主持:那是否表示司機暫時也不用過慮呢?
專家:可以咁講。
主持:如果司機聽見大師的高見,道路應會暢通不少。話說回頭,會考生人數只得 12 萬,佔全港人口不到 2%,應該不會對交通造成這麼大的影響吧!
專家:其實作為塞車嘅因素嚟講,會考生人數雖少,卻未必不會引致塞車。舉例,太陽活動高峰和低潮之間,釋出的能量只有 0.1% 之差,但地面溫度會因而起伏 0.06 至 0.1 度,大氣層較高處起伏更明顯,海拔 6 公里有 0.3 度,20 公里有 0.9 度。氣候其他方面嚟講,世界各處的氣壓系統與太陽都有關連,高、低壓區的位置會隨黑子週期而改變,最近甚至有研究顯示,水都威尼斯的週期性氾濫亦是跟隨黑子週期,假若 2013 年黑子高峰期屬實,那年氾濫的機會將會增加。
太陽能量只有 0.1% 之差,與受影響天然現象之廣泛根本不成比例,很多科學家從前都抱懷疑態度,近年數據漸多,規律才見明顯。對於氣候和很多社會現象嚟講,因果未必成比例,大家睇唔通的話,還是安全至上。
主持:明白。又到基礎分析環節,我們知道哪些現象與太陽黑子掛鈎,但為何這樣呢?箇中原因,我們知道多少?
專家:睇番科學界現時嚟講,仍未有結論,其中一個說法是,太陽的磁場會幫地球阻隔宇宙射線,而宇宙射線又會影響雲的形成,雲又會反過來阻隔日光,減少地球接收的能量。換言之,太陽除了直接照射地球,還會通過其他途徑來間接支配氣候,理論多的是,但結論未曾有。對於研究氣候嚟講,其實難處十分多,又厄爾尼諾,又溫室效應,又北極震盪,地球只有一個,十萬件事同時發生,混亂過十萬個為什麼,很難分清孰因孰果。對於散戶嚟講,又是那一句,睇唔清便不要入市。
主持:大師見解果然獨到。節目結束之前,對太陽黑子長線點睇?
專家:長線嚟講,有兩點大家要留意。首先嚟講,早前有科學家指出,過去 70 年的太陽活動是異常的高,來年未必能夠持續,換言之,過去 70 年的數據未必是理想指標。其次,睇番 08、09 年,太陽黑子剛剛渡過百年一遇的低潮,今年反彈早是意料中事,問題是反彈至多高及持續多久。睇番歷史嚟講,太陽黑子曾經有過多次「漫長熊市」,分別是 1010-1090 年的奧爾特低潮(Oort Minimum)、1282-1342 年的沃爾夫低潮(Wolf Minimum)、1416-1534 年的史波勒低潮(Sporer Minimum)、1645-1715 年的蒙德低潮(Maunder Minimum)和 1790-1830 年的道爾頓低潮(Dalton Minimum),低潮之間多數相隔 75-100 年,最長 200 年,睇番上次道爾頓低潮於 1830 年結束,距今差不多 200 年了,一次漫長低潮將至,甚或已至,一點不出奇,大家要有心理準備。
主持:今日時間又到,請問大師有冇持有任何黑子期貨?
專家:好明顯係冇嘅。
主持:多謝大師講解,午飯時段再見。
(2010 年 8 月 10 日 信報副刊)
學術參考:
David Barriopedro, Ricardo García‐Herrera, Piero Lionello, Cosimo Pino (2010), “A Discussion of the Links between Solar Variability and High-Storm-Surge Events in Venice,”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115, D13101.
David H. Hathaway, Robert M. Wilson (2004), “What the Sunspot Record Tells Us about Space Climate,” Solar Physics 224, 5-19.
S. K. Solanki, I. G. Usoskin, B. Kromer, M. Schussler, J. Beer (2004), “Unusual Activity of the Sun During Recent Decades Compared to the Previous 11,000 Years,” Nature 431, 1084-1087.
Judith Lean, David Rind (2001), “Earth's Response to a Variable Sun,” Science 292, 234-236.
D. Camuffo, C. Secco, P. Brimblecombe, J. Martin-Vide (2000), “Sea Storms in the Adriatic Sea and the Western Mediterranean During the Last Millennium,” Climate Change 46, 209-223.
P. Christoforou, S. Hameed (1997), “Solar Cycle and the Pacific 'Centers of Action',” 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 24, 3, 293-296.
Joanna D. Haigh (1996), “The Impact of Solar Variability on Climate,” Science 272, 981-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