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緣巧合下,我第一次聽見鄉師自然學校這個名字。
對於我這個近乎未踏足過屯門的人,這間位於屯門井頭上村的私立學校雖然感覺上很遠,事實上卻易找得很,原來它就是在荷福塘夜中學的後面的山岥上。沿著一條小徑而上,這所學校便慢慢出現在我的眼前。第一個對這間學校的印象就是很大,有兩個操場供學生使用,而且看見一部部的單車停泊在牆邊,可以想像得到小朋友於小息及放學後嬉戲的情景。縱使校舍還有很多地方的沒有時間修葺好,沒有美輪美奐的裝修,但當我看見告事板上充滿著一張張學生,家長以及老師出外活動的合照,在校舍四周佈滿了學生的美術作品,我便知道學生是很喜愛這間學校。
接受我訪問的老師叫做“海星”,他是創立自然學校的其中一員。他之前曾與其他創辦人到過台灣的種子學院實地考察過他們的教學模式,並以種子學院作為借鏡去訂做一套適合香港自然學校的課程內容。他補充自然學校與種子學院的最大分別是種子學院主張自主學習,即強調應該給予學生多方面的選擇,而自然學校則以綠色學習為主,強調從生活中學習知識。自然學校定了每一個星期三下午都是戶外學習日,導師會安排到校舍以外的地方上課,同時他們規定了每月的其中一天為外出活動日,導師會帶著小朋友到沙灘游泳、行山、或者是把校園內的多餘物資分類交到回收商的手上,充分貫徹「自然為師」的宗旨。課程內容除了是中英數為必修科外,其餘的學科為選修科(二選一),讓學生自己選擇心宜的課程內容。
海星說:「大部份在這所學校讀書的學生,其實都被坊間的教學模式「嚇呆」了,因此而失去了上學的動力,甚至嘗試逃避上課。聽過一些家長和學生談及他們以往的學習模式,實在覺得可怕。他們每天下課後,便要留校參加學校安排的補習,完了之後還得趕回家接受私人補習。對於一個小學二、三年級的小朋友,他們如何能應付如此大的壓力呢?我問家長們,為何要過分催谷小朋友,難道你們不知道小朋友很辛苦嗎?他們說知道小朋友的辛苦,但在大圍的影響下,人人都要求學生去完成如此多功課量,若果他們不跟隨大隊,他們恐怕小朋友會因此而落後。」
他認為坊間的功課量比實際所需為多,所以除非是學生自己主動要求(自己從學習中發掘到趣味性),在一般情況下自然學校的家課量會比一般的學校少。而且他覺得學習與人相處比起書本上的知識遠遠重要,因此他們會在收生時向家長及小孩說明這兒的學習情況,令他們明白有得必有失,學業上未必能夠比得上他們之前所讀的學校,但可以保證小朋友能夠愉快地學習及學懂待人接物之道。
在這所學校其中一樣比較有趣的是,他們不會用"校規"來規範學生,反之會以"生活公約"來定立共同遵守的規矩。根據海星所說,"生活公約" 是一些基本尊重別人的法則。在遵守"生活公約"的大前提下, 老師和學生會就日常生活所遇到的事和問題去仔細討論的守則及解決方法。例如,由於這所學校有比較大自由度,一些初來的同學經常遲入課室,其他同學便向老師主動提出如何去解決這個問題。經過一輪討論及交流意見後,學生達成一致的方法就是"響起上課鐘聲後,見到同學未進課室就互相提點一下"。海星表示這看似沒有太大作用的方法,卻實質大大改善上課遲到的情況,這主要是因為多了學生的主動參與。另外,近日有人贈送兩隻巴西龜給學校,放學後同學們和老師便討論如何處置龜的問題,例如: "牠們吃什麼?","要不要安排更好的住所?"等等都仿佛是學校近日的大事件。所以學生可以從中學習到如何面對實際情況而與他人磋商 (negotiate)和達成共識 (consensus)。
除此之外,導師還安排了 “生活法庭”去處理學生之間的紛爭。發生紛爭時,如果有導師在場的話,導師一定會即時調停。假如同學之間出現了爭執, 而導師又不在場的話,他們可以寫 “狀紙”向導師投訴別人。“生活法庭”會在導師課上進行,導師會要求原告及被告雙方各自陳述自己的觀點,再交由其他同學組成的陪審團去商議誰的說法及做法比較有道理,假若被裁定有錯的話,導師便會因應所犯的過失來決定什麼為學校服務的勞動作為懲罰,例如以打掃課室等等。海星表示他們要求學生對學校負起責任,因為懂得負責任的人才會有自由。他說:「一個不懂得負責任、不懂得尊重別人的人很自然會有其他的人去制衡他們。所以有付出,才會有自主、自由的空間。」
問到現時學校的收生情況,海星說現時學校有十四名學生,而導師們今年定下的目標是三十名學生,期望將來可以續步增加學生人數至一百人。他續道一直也有安排入學面試,然而他們的收生準則主要取決於校方、家長以及學生能否達成共識,最重要的是家長能否認同自然學校的辦學理念:生活學習、綠色教育以及小朋友自己的意願。至於學費是四千元一個月,他認同會對一些低收入的家庭帶來沉重的負擔,然而由於現時的學生人數較少,學校仍處於剛起步的階段,學費加上其他捐款也只能夠僅僅支持學校的支出,他們希望將來可以為這些低收入家庭提供學費支助以舒緩財政壓力。在人力物力資源有限的情況下,他們希望有義工團體可以幫助他們改善校園設施,令小孩子可以在更加好的學習環境下學習。
其實學習應該源於興趣,是一個自發的過程。假若是被逼著去學習,喪失了自發性,這種教育模式便註定是失敗的。看過自然學校的主張後,不禁令我想起了Diploma Disease(文憑病態)在香港的學校大行其道,學生上學的動機、學校教學的目的都是為了令學生獲得一張較高學歷的証書。我們是否應該停一停、想一想,我們到底為了什麼而接受教育?
自然學校的網址: http://www.gaiaschool.org/inde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