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是人生大事,男女二人由相識、相愛,及後發展成夫婦組織家庭,影響深遠。但當我們環顧四周,看看身邊的親人、朋友及同事,都會感覺到香港的婚姻正出現問題,遲婚、離婚的情況越來越普遍,但這些觀感與事實相符嗎?政府統計處在本年1月發表了最新的「香港的結婚及離婚趨勢」 ,讓我們對香港社會的婚姻狀況有更真確的理解。
不婚與遲婚
根據政府統計處的數字, 2016年15歲及以上從未結婚的男女人口百分比分別為32.4%及28.0%,將這與二十年來的數據相比,差別其實不大,15歲及以上從未結婚的人士在整體人口所佔的比例一直維持大約三成,單身男性比女性略高三至五個百分點(見表一)。雖然過去二十年香港未婚人士的比例變化不大,但因著香港整體人口的增長,未婚人士的數目確是有所上升。
表一:15歲及以上從未結婚的人口百分比
如果比較1996年及2016年的統計數字,男性初婚年齡中位數由30歲增至31.4歲,二十年來延遲了1.4歲;女性則由26.9歲增至29.4歲,延遲了2.5歲,香港人明顯越來越遲結婚。1996年初婚男女年齡中位數差距是3.1,2016年差距則為2.0,婚姻關係中丈夫普遍比妻子年齡稍大,姊弟戀仍然是少數。(見表二)。
表二:初婚年齡中位數
統計處的數字也觀察到不同性別的教育程度與從未結婚比例的關係。2016年35至39歲具專上教育程度的女性從未結婚比例為27.3%,中學程度同齡女性的從未結婚比例下降為18.5%。而35 至 39 歲具專上教育程度的男性從未結婚比例為26.2%,中學程度同齡男性的從未結婚比例卻增加至31.7%。女性教育程度越高,未婚的比例也相繼增加。但男性的情況卻相反,教育程度越高,未婚的比例卻相應降低。
表三:不同教育程度人士從未結婚人口百分比( 2016年)
這差異一來是因為男女平等觀念的普及,女性教育水平及工作能力已與男性看齊,現今女性經濟獨立,不再像昔日需依從男性來生活。但同時社會對男女情感關係仍然存在著性別的傾斜,不少男性因自尊心作祟,只會結交學歷與自己相若或比自己低的女性;與此同時,不少女性擇偶時亦希望尋找能力比自己強的男性。男女平等已在政府政策及公私營機構行政安排中實現,但仍未能完全改變已紮根在我們婚姻及家庭文化中性別不平衡的固有傳統思想。
離婚與再婚
2016年香港的結婚數目共有50,008宗,同年離婚個案也有17,196宗,離婚率高達34.3%,但統計數字說明本港的離婚率並沒有顯著上升,過去五年一直徘徊在三至四成之間(見表四)。雖然本港離婚率沒有繼續惡化,但34.3%的離婚率已經是一個十分不理想的狀況,離婚不止影響夫婦二人,更對離異家庭的小孩做成嚴重影響。婚姻輔導以及對單親家庭和離異家庭孩子的援助,是現今社會的急切需要。
表四:過去十年本港結婚及離婚數目
離婚率高企,但無阻人們尋找下一段婚姻的動力,2016年50,008宗註冊結婚中,任何一方或雙方屬再婚的有17,300宗,佔全年結婚數目的34.6%,而再婚人士佔整體婚姻數目在過去五年一直維持在三成多的比例(見表五)。當然再婚一方不一定是離婚人士,也可以是喪偶人士。
表五:過去十年本港再婚的數目
中國著名作家錢鍾書先生說:「婚姻是一座圍城,沒有結婚的人,拚命想擠進去,結了婚的人卻拚命想向外爬。」從以上的統計可以看到,不少爬出「婚姻圍城」的人還是會再次拚命擠進去。一段婚姻的失敗,無阻人們對婚姻美麗的憧憬。
從統計數字得知15歲及以上已婚男女人口(撇除未婚、喪偶及離婚)的百分比為61.7及55.3%,共360多萬人。在離婚率高企的年代,他們沒有「逃出圍城」,仍在努力維繫婚姻,固守婚姻的堡壘。期願政府施政時考慮各政策對家庭的影響,幫助市民建立一個健康穩定及充滿愛的家庭,讓家庭成為人們生命中的保障,更成為他人的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