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愛》、《此時.此刻》編劇大衛夏利與英國導演麥克積遜攜手合作,改編自美國學者戴伯爾著作,把近年極富戲劇性的國際法律誹謗訴訟「艾榮訴企鵝出版集團與戴伯爾案」搬上大銀幕。電影講述美國歷史學家戴伯爾(麗素慧絲 飾),在書中直指希特拉歷史學家艾榮(提摩西史波 飾)捏造歷史,是大屠殺的否認者,卻反遭艾榮入稟英國法院控以誹謗。戴伯爾要抗辯成功,便需證明奧斯威辛集中營大屠殺的真偽。又有誰會想過這一件歷史事件需要證明真的發生過?
電影中的眾人不斷就集中營的建築結構作出爭論,仿佛奧斯威辛集中營大屠殺有否發生過就只靠毒氣室是否存在而作定論。這種無謂的爭論可以說是對死者,以及倖存者的羞辱。這種看似指鹿為馬是非不分的爭論,為何還能掀起風波?為何還需要訴諸於法庭?電影中法官的一席話,可能給予一個提示。「艾榮只是將自己意識形態所相信的事寫出來,這有什麼問題?」這一問題看似認同艾榮對於大屠殺的立場,同時質問戴伯爾為何要干預別人所相信的事。
意識形態是一個有趣的東西,馬克思與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一書中指出,意識形態揭示了一個不平等的權力關係,是一個統治階級生產的虛假意識,扭曲了對現實的認知;同時亦是與指定的階級及社群的思想和信仰的體系。就如艾榮一樣,當他一直生存在極右派的環境下,否定大屠殺只是一個平常不過的思想;亦如戴伯爾深信所有猶太人都應該支持她跟艾榮鬥爭。他們都只是深信著自己所身處的體制中,所代表著的思想。
說出自己所相信的事實並不是錯,因為並非每人都可看穿體制中的虛假意識,但如果因為利用這種虛假意識去鞏固自己的地位,甚至於從中得到利益,那便是不名譽的行為。為何我們會討厭香港的建制派?為何我們會憎恨中央所指派的特首?除了他們斷送了香港的自由外,最大的原因莫過於他們能夠從中得利。他們漠視社會上的聲音,為了個人利益,為了鞏固自己的地位去擁護虛假意識,這不名譽的行為才讓人憎恨。
人是生活在一個充滿虛假意識的體制中,深信著統治階級所生產的意識是平常的事。如我們始終相信賺大錢買樓才是成功,我們相信著「獅子山精神」一樣。但如果利用這些意識去賺錢,而剝削了他人,導致他人痛苦,這是一種對他人的恥辱,讓個人名譽掃地,當然有人會為了利益而將名譽拋諸腦後。但我們是可以作出選擇,是否要成為一個不名譽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