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愚人節作為一種生活態度

愚人節作為一種生活態度

很多西方節慶傳到香港之後,都已經落地生根,擁有自己的慶祝方式與價值,除了愚人節。畢竟惡作劇在這地方沒有市場,作弄人的會笑,被作弄的也許會笑,然而總是脫離不了四個字「做咩啫你」作結。

香港人很重視「意義」,雖然比起動不動就問「有甚麼用」「值幾錢」已經算是進步,但要是沒有明顯而實在的意義,很多事情就叫大多數人提不起勁。作弄完別人之後,如何?有甚麼意義?有甚麼價值?你得到的快樂,如果有一個絕對值,是高於別人被作弄的損失嗎?愚人節在今日的香港,可能只是一個紀念張國榮的日子。

說起意義,我想起了當年上 A-Level 生物課的情況,那時我經常在課堂,針對老師所講解的理論或學說,提出各種我自己設想或聽過的反例,有些是強辭奪理,有些大概是成立,但總之對於其他同學而言,各種爭論都是妨礙了大家追課程、趕進度的時間,畢竟擺在眼前最重要的始終是公開試,相比之下執著爭辯就是「沒有意義」,我猜確是很討人厭的。雖然其實大多數同學都有出去補習,反而我沒有。

要辯解的話,那時真的沒有想太多,就是內心有種煩躁,雖然曾經喜歡生物課,但就是忍不住要去否定自己上課時聽的東西,好像要不斷批評,才反而可以堅持讀下去。現在回想起來,當時應該是讀到了瓶頸,感受到科學的歸納法本質,它建立起一個超龐大的結構,作為學生卻無法掌握看起來很 arbitrary 的知識系統,然後還必須不明就裏的啃下去,相當痛苦,那種無意義的「反抗」,可能就是我向老師發出的求救訊號。

不過這麼多年之後的自我辯解,是一回事,而當時那些「無意義行為」對當時的我來說,則是另一回事,畢竟這經歷之後,就開始了一段觀察自己生活方式 vs 別人生活方式的過程,尤其在於無意義 vs 有意義行為的差別待遇。

單刀直入結論去講,就是人們喜歡生活各種行為都要有意義的︰例如送女孩一個禮物,是為了提升她的好感度,而不可以只是想送;例如提出一個問題,是為了獲得答案,而不只是想看看問了會怎樣,之類。很粗略去說,就是我們生活中極重視工具價值,並且使用這個標準,去評估一個人生是否過得恰當。

當然工具價值是難以無限延伸,總要有個終點,即固有價值 / 內在價值,例如快樂就是一種。而回到主題裏所講的,所謂節日的意義,在香港來說就是消費,只要可以消費,那個節日的價值就不需要進一步討論,能夠喚起消費的,就是香港需要的節日、能活下來的節日。

說到這裏,可能很多人想起,其實香港人都不是不懂得欣賞愚人節的無用功,我們在 Youtube 看到日本人、法國人、美國人之類的 Prank,不是也看得很開心麼?是的,但不能是香港人,畢竟在很多人心目中,那些民族早就對世界作出貢獻,做無意義行為的前題,地球已經證明了你存在的意義,那是需要有個基礎,純粹無意義的生活方式,沒有被人欣賞的機會,甚至不應該是一種生活方式。

原文刊在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