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德之不易 粒粒皆辛苦

圖:小朋友和家長享受玩紙皮的樂趣

文:Jethro & Jessie

籌備多時的中環德輔道中電車行人專區試驗日在過去的星期日順利舉行,相信有到此一遊的市民如筆者一樣都會看到德輔道中除車水馬龍外的另一番風景。這次大型實驗旨在拓闊大家對公共空間的想像和讓大家感受公共空間的無限可能,有參與或留意是次活動的大家覺得非常( )德的( )內可填上甚麼字呢?如果日後德輔道中變成電車行人專區,大家覺得又「德」唔「德」呢?

2-2
圖:街頭的弦樂表演吸引不少人駐足欣賞

馬路上的嘉年華

非常( )德由本地團體行德 Walk DVRC、健康空氣行動及拓展公共空間 Hong Kong Public Space Initiative主辨,非常香港策展,於九月二十五日上午十點到下午四點將文華里至摩利臣街的一段德輔道中變為行人電車專用區。一共二百米的行人專用區有不少活動,例如有手藝工作坊、導賞團、街頭足球甚至是弦樂表演等,期間吸引不少人參與活動或駐足欣賞。本來只供車輛行駛的馬路擠滿了體驗公共空間的遊人,大人和小朋友都玩得非常盡興,整個行人專區洋溢着愉快的氣氛。

「德之不易,絕對粒粒皆辛苦」

在此相信不少讀者跟筆者一樣,對如此大型的臨時行人專用區期待已久,亦都對如斯嶄新的嘗試感到高興。由民間倡議到真正舉辦一個這樣規模的臨時行人專用區的確是一件不容易的事。事前籌備組織要做很多準備工作和面對不少制肘,當日亦少不免體力勞動,故公共空間確實「來之不易,粒粒皆辛苦」。

不過,第一次舉辨這種活動,難免欠周全,有關組織當然有改善的空間。筆者可簡略點出一些民間對是次活動的批評,包括:

1) 德輔道中電車行人專區的位置鄰近上環,跟大家心目中的「中環德輔道中」有所出入;
2) 活動之前欠缺完善的地區諮詢和協調工作,在活動當天為附近的商戶和居民帶來了滋擾和不便;
3) 行人專區外圍有圍欄(有綠色布蓋住)和雪糕筒雙重保護,看上去有點礙眼;
4) 整個活動未免太離地,怎樣切實推行德輔道中電車行人專區仍是一個問號。

有建設性的批評是可協助主辨組織更詳細了解是次活動的成效和思考下一步該怎麼走。或者,行人專區這個概念不能在中環實行,但在香港其他地區有實行的可能性呢。事實上,公共空間的成與敗往往取決於公眾的參與。若大家對是次活動有任何意見,不妨向有關組織踴躍提出,讓他們從這次寶貴的經驗中學習和改進。筆者亦希望市民在往後的日子多多參與不同的公共空間實驗,從下而上發掘公共空間的價值。

檳城模式:週日行人專用區?

筆者在暑假的時候到馬來西亞的檳城實習,看到當地每逢星期日都會把市中心的一條繁華的街道成為一個週末市集。市集是為了響應政府一直提倡的「無車日」,平日經過的時候是一條車水馬龍的街道,星期日卻成為一個市集,吸引不少當地人以及遊客參觀。市集分為四個主題區,包括文化、藝術、手工藝工作坊以及環保,同時亦有不同的團體在那裏表演,甚有特色。

3
圖:檳城週日市集除了有不同的美食之外,還有各式各樣的表演

4
圖:檳城週日市集的一隅

當然香港、檳城這兩個城市不能直接比較,但可見這種定期的行人專用的模式並無不可,不論是形式上以及內容上亦有不同的可能性和改進空間。雖然德輔道中電車行人專區這個概念你此刻聽上去可能覺得是天方夜譚,但所謂「路是人行出來的」,或許有一天,我們可以在德輔道中或其他馬路上暢通無阻的行走呢?

檳城週日市集連結
原文刊在拓展公共空間 Hong Kong Public Space Initiative Facebook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