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要梳理香港的進退,不能不先理解中國——當代中國八種社會思潮

要梳理香港的進退,不能不先理解中國——當代中國八種社會思潮

要梳理香港的進退,不能不先理解中國——當代中國八種社會思潮
馬立誠
2012年1月第1版,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當我們過分專注於本土政治的發展時,很容易忘記了每一個地方的發展脈絡往往不能與其週邊地區的情況脫鈎,特別是作為一個地方行政區的香港,我們比台灣更缺少能忽視中國政治狀況的餘裕。無論我們是否認同共產黨在中國的執政,與其直接間接管治香港的手段也好,香港人無法擺脫整個中共政權去思考這個城市的何去何從。既然如此,我們就有需要積極理解中國內地的社會狀況,包括民主及維權人士如何努力嘗試推動中國姍姍來遲的政治改革,以及處於其對立面的保守派所提倡的為何物。

馬立誠這本著作所論述的正是近年中國主流的各種思潮,由傳統左派到新左派,民族主義到民粹主義,借鑑現代西方社會的自由民主思潮以至如何活化植根於中國逾二千年的傳統儒家思想皆有提及。當中特別是左派的思路,是值得我們深究及了解其在近年的社會環境中如何影響中國,畢竟當我們在香港愈加頻繁地聽到一些左傾的言論,就代表我們更有需要認識其背後的思維,動機,以及立論的基礎。

如馬立誠所述,左派可以分為新舊兩黨。作者敍述了老左派於毛澤東死後數次以階級鬥爭為主軸的政治以及言論攻勢,並將其定義為——老左派的核心內容有三條,一是以階級鬥爭為綱,二是公有制,三是計劃經濟1。毛澤東死後,老左派可說是最堅守其生前思想指導的一群,他們的中心思想就是延續文化大革命的時代,以革命為手段繼續實踐社會主義路線,之前中國走社會路線所遇到的問題,並不代表社會主義或是馬列思想錯了,而是中國社會在此之上的實踐不夠徹底,對傳統思想或是資本主義未能連根拔起。這種論調在現今聽起來可能有點無稽,但不能忽視的是共產中國的首三十年就是這樣走過來的。當鄧小平胡耀邦等人開始打開改革開放的大門,卻換來思想自由所不能避免的學生運動,從權力鬥爭的層面上看,八九六四後老左派的而且確有復甦的可能。

以老左派的可能當權作對比,就不難理解在一眾民運人士眼中,作為八九六四罪人的鄧小平,何以在此書中有著不錯的評價。南方談話是鄧小平的"天鵝之舞"。南方談話開啟的新時代,比80年代的改革更加深刻地改變了中國的面貌,因為這一次是從經濟體制上再造了中國。老人家在垂暮之年,凝聚全身力氣,最後推了中國一把。這是鄧小平對中國突破與發展所作的最大貢獻2。歷史有時還是有其必然性,毫無疑問,李光耀的家長式威權統治是現在新加坡政治封閉的主因,但沒有如此的性格與手段,新加坡現在可能只是馬來西亞平平無奇的一個城市;同樣地,能夠三落三上,又可以在88歲高齡扭轉局勢再度重啟改革開放的鄧小平,可能也注定會在八九六四的情況下引致悲劇發生。

相比起老左派顯而易見地以社會主義作為爭權手段,新左派的方向則務實得多。事實上,資本主義的而且確有其問題,無論是貧富懸殊,或是過分沉溺於物質主義也好,都是現代社會於實行資本主義後陸續浮現的毛病。在一眾西方國家,不少人已經開始反思如何擁有更好的精神,而非物質生活,共享社會更被提倡為一可能發展的新方向,而這些思想亦逐漸在香港發展起來。這些倡議其實和中國新左派的思想有一定程度的契合,既然我們知道資本社會的弊處,當然應該嘗試發掘其他的可能性以期望能開創一個更美好的社會。這對於認識在過往兩個世紀,標榜資本主義民主社會的西方國家,如何透過殖民地剝奪非白種人的歷史的東方知識分子來說,是一條非探索不可的道路;對曾親身經歷西方列強侵佔的恥辱的老年人來說,更有莫大的吸引力。

書中對於民主自由等概念如何在中國成長的描述也值得一讀,從中更可以側面看到中國的言論自由發展到怎樣的一個境地(畢竟這是內地印制出版的書籍)。當然,敏感詞彙如八九六四就只能變成"八九風波"了。

Note:
1. 馬立誠, 當代中國八種社會思潮, p.24
2. 馬立誠, 當代中國八種社會思潮, p.43

延伸閱讀:
民主自由精神如何在殖民過程中喪失東方世界的支持——
Pankaj Mishra, From the Ruins of Empire

Facebook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