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泡泡
這兩天,「我是查理」(法語「Je Suis Charlie」)已成為世界互聯網的第一關鍵詞。第一人稱主語與名詞間,用一個幹凈的「是」來維繫,幹脆而有力。這不是007特工的英雄式亮身,而是對言論自由的一次全球聲援。
查理是1月7日遭受恐怖襲擊的法國諷刺漫畫雜誌Charlie Hebdo。瘋狂的槍手用殘忍的方式,給了雜誌一個極端的惡評:包括雜誌總編和四名政治諷刺漫畫家在內的12人被槍殺。此次恐怖襲擊似乎是針對該雜誌多次發表諷刺伊斯蘭先知默罕默德的漫畫。槍手以神的名義,對雜誌社進行了處決。
對Charlie Hebdo的襲擊,是企圖用恐怖來操控什麽樣的資訊可以被制作傳播、什麽樣的資訊大眾可以接收的到。這是對媒體行業的恐嚇,對言論自由的叫囂,無論是以神靈的名義,還是用「國家安全」、「社會和諧」做借口。
而新聞工作者的職責,正是要呈現那些為權貴所遮掩的重要社會資訊。用新聞業的老前輩德昂說,記者精神是「安慰受苦者,讓安逸者煩心」。聯合國在此前的一份有關記者安全的文件中這樣曾指出,「每一位遭到恐怖行動殺害或壓制的記者,都使我們減少了一位報道人類狀況的觀察員。每一次攻擊,都通過制造恐懼和自我審查的氣氛,使現實遭到扭曲。」
很多人說,Charlie Hebdo的編輯風格和方向,並不優雅、並不為受眾推崇,是諷刺漫畫業的一只醜小鴨。但雜誌所借用的諷刺形式,如同其他的社會評論和媒體報道一般,揭示了讓一些人「煩心」的社會事實與現象。在真相與資訊越來越被政府、財團、極端宗教勢力排擠扭曲,任何一種真相的呈現都難能可貴,都需要被保護。
「我」是誰?
「我是查理」:在災難面前,當無數的人們在網絡、在街頭,自發站出來地宣稱同一個身份時,尤其顯得震撼有力。這不同於盲目狹隘的「愛國式」喧囂,這是跨文化的一次價值認同,是對扼殺言論自由的勇敢回應。
對於一個關註網絡科技的新聞網站來說,我們對「科技帶來進步與和平」的假設與期待,並不陌生。但在科技已達到歷史高度的今天,我們卻觀察到, 像「言論自由」這樣的一些最基本的人類文明,正在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攻擊和侵蝕。
威脅言論自由的,不僅僅是極端恐怖勢力。在非民主國家中,國家機器封鎖信息的手段越加高端,標準也越加隨機嚴格,打壓記者、文藝創作、和異見人士,處處都是言論禁地,言論自由的代價不斷被提升。而在西方民主社會中,「反恐」之下開啟的大型監控之門,其在言論自由方面的影響也日漸擴大。監控計劃和其他政府文件的曝光者,受政府通緝而流亡海外。美國獨立筆會最近發布的調查報告指出,全球越來越多的作家因懼怕監控,而在寫作時實施自我審查,甚至不敢在搜索引擎上查詢「敏感信息」。
或許對某人的打壓和恐怖,並未影響到我們個人的權益。但當資訊不斷被掐斷時,即使你擁有世界上最高端的電子設備,都只會成為一臺華麗的擺設;言論自由的侵蝕也為社會中的每個人劃定了禁區,或許某天你就被不自覺地推到禁區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