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佔領運動對公共空間的啟示

佔領運動對公共空間的啟示

圖片來源:Littlevillagemag

一場「雨傘運動」,部分港人以佔領街頭作為抗爭的方式。先不討論佔領是否合法、或你同不同意此抗爭方式,純粹以公共空間的角度,我們不難發現佔領者把使用公共空間的可行性發揮極至,從佔領行動中重新定義香港人理想的公共空間。以下十樣使用公共空間的方式,在香港一般觀念裏的公共空間少之有少,但卻具啟發性意義:

1. 音樂表演

平時,要在街頭聽音樂表演,只能去旺角行人專區等少數地方。今次,不少佔領者選擇以歌聲表達對政府的意見,例如當中有人以弦樂表演「Do you hear the people sing」,透過樂曲為民主打氣,也通過音樂為香港的公共空間注入動力。是次運動激發不少音樂人的創作,以音樂訴說社會不公,以音樂聲援佔領者。試問,平時要在街頭即興表演是多麼困難的事?

2. 漂書

SocREC
圖片來源:SocREC

在金鐘政府總部公民廣場,佔領者自發設立圖書館,為其他抗爭者提供精神食糧。香港這類流動圖書的交流活動並不成熟,但在外國的公共空間,漂書十分普遍,旨在提倡閱讀風氣及分享精神。基於公共空間的管理問題,政府部門的條例及繁複的申請手續令漂書活動難以在香港普及。相反在佔領運動期間,較少政府部門介入,這次自發組織漂書活動更較以往成功。

3. 自修室

MingPao2
圖片來源:明報

圖為位於金鐘佔領區的海富自修室,這個自設臨時自修室反映出香港學生罷課不罷學的精神,同時引申出在戶外公共空間溫習的可行性。香港其實有不少公共空間環境清優,若同學們嫌圖書館的自修室太擠迫,不妨考慮走到室外溫習,學生在空氣流通的環境溫習事半功倍。畢竟,誰說公共空間裏不能是溫習的好地方?

4. 流動教室

SocREC2 (2)
圖片來自:SocREC

在佔領其間,有團體組織流行教室,請來學者/知名人士講學和分享心得,圍觀旁聽的市民極多,反應熱烈。其實講學授課不一定局限於講廳或課室內,反而可以把知識帶到公共空間分享,全民學習。較空曠的公共空間也便於討論,感覺輕鬆,更有利學術交流或政見分享。

5. 公共藝術

SocREC6
圖片來源:SocREC

把藝術融入生活,在公共空間展出藝術品也不是什麼新鮮事。不過,今次佔領運動中的藝術展現卻對公共藝術的概念別有另一番意義: 你與我都可以成為公共藝術的一份子。佔領者隨意地製作出不同藝術品表達政治意見,諷刺時弊,立體紀實。把這種不用預先申請,廣大參與的公共藝術帶進政治,帶進生活,為眾人之事。反觀,我們在香港看到的「公共藝術」大多都只是「放在公共地方」的藝術,而不是「公共參與」的藝術。

6. 宗教活動

apple2
圖片來源:蘋果

街頭有關公,街尾有耶穌,這就是旺角的佔領區。港人佔領彌敦道,不論為關二哥添香油,還是在聖法蘭西斯街頭小教堂前祈禱,宗教自由在旺角佔領區體現出來。

7. 做運動

apple
圖片來源:蘋果

大家可曾想過竟然可以放任在彌敦道的金舖外踢球打乒乓球? 這場佔領運動把不可能變為可能。雖然球類運動在佔領區出現惹來部份市民質疑,不過這些球類娛樂將公共空間從市民的既有刻板印象中解放出來。現有部份公共空間(包括公園)對某些運動如踢球及單車等有一定限制,這次通過在街頭進行在一般情況下不允許的活動,可讓参與者對公共空間的「秩序」有所反思。

8. 睡覺

SocREC17
圖片來源:SocREC

佔領運動連夜持續,佔領者以不同方式休息以補充體力,繼續抗爭。有的選擇露宿街頭,有的選擇搭起帳蓬,有的什至選擇搬出木床。不過,康文署並不鼓勵市民在其轄下的公共空間露宿,什至特別設計部份公共設施,如特意在長櫈加上扶手,以阻礙露宿者留宿。而在部分草地,睡覺亦是不容許的。究竟,在公共空間裏睡覺應否准許?

9. 打麻雀

MingPao1
圖片來源:明報

在旺角的佔領區,部份人搬出麻雀枱自娛,縱然雀枱的去留問題引起了不少爭議,但這可反映出港人對麻雀這文化情有獨鐘。這引發在往後的公共空間配套設計上,諮詢使用者的意見,針對用家的喜好,並按其需要來建設更合適的公共空間。

10. 洗澡

Bastillepost
圖片來源:Bastillepost

佔領人士連日留守金鐘,但也要保持基本個人衛生需要,因此有佔領者大膽自設臨時澡堂。就沐浴更衣的需要,政府日後可考慮在某些使用率較高的公共空間加設有關設施,配合市民需要。

總結

在這次運動中,我們看到香港公共空間的嶄新一面。在接近沒有管理的情況下,市民自發在街頭做出不同的活動,卻井然有序。這讓我們應反思我們日常去的公共空間(包括公園、休憩處、街頭等)究竟是否能滿足我們的需要?為何因佔中而短暫出現的自由度在日常中看不到?我們平時所了解的「管理」是促進還是抹殺了真正的公共空間?

原文刊於「拓展公共空間」面書專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