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會區議會的投票,按照自己居住的選區到票站投票,看似是正常不過。不過像自己居住的屋苑,在上屆區選就被攔腰切成兩個區,住在對面座的朋友,竟然屬於不同選區。這樣奇怪的劃界,實在令人大感不惑。政治學中有「Gerrymandering」一詞,一個選舉可能在未投票前已可預見大致的脈絡,原因在於「選區劃界」其實是可以操控的:多劃入一棟舊樓,或者劃走一個私人屋苑,對選情可為舉足輕重。
這些意味著劃界者其實掌握極大權力。我們關心,手執公權力的一小撮在執行程序時是否公正?我們循這個方向,決定作一個系列報導,分析一些具爭議的改劃,最後選擇了「乙明」、「京士柏」﹑「寶麗」和「南昌東」四區,對選管會聲稱劃界理據提出極大質疑。報導出街後有朋友曾問道:選區會劃界,可不可能一如選管會所說,是「全無政治考慮」?
這問題得回到選管會的架構。打開選管會網站,其職能是「考慮或檢討立法會地方選區及區議會選區的分界 ,從而作出建議」,委員會的成員實得三人,包括主席馮驊、委員駱應淦資深大律師和張妙清教授,全由特首委任。須知全港有區選共有431個選區,三人要熟知全部選的地方特性、社區連繋、地區的人口變化,肯定不可能。那麼,區選劃界是怎樣錬成的
從選管會回覆我們對劃界程序的查詢中,可以稍見眉目。選管會指「有需要時會邀請民政事務專員會就各社區特色、地方聯繫和交通地理等方面提供資料和意見」。的確,民政事務專員其中一個工作是「 與社區的各階層人士保持密切的聯絡」,選管會邀請提供是無可厚非。但問題就是民政事務專員這第一層把關可否保持完全政治中立,不受政團力量左右決定?例如,當「地區人士」極力推銷某種劃界時,專員會否「放軟手腳」,成全地區人士的意見?
另一方面,負責最後一層把關、由特首委任的三位選管會委員,又有否盡力了解每一個意見背後的政治動機?如果對意見來者不拒,或者對一些政治力量游說「隻眼開隻閉」,我們相信選管會只淪為「橡皮圖章」,失去「監管選舉」的神聖功能。
這些只是懷疑論?
我們確實不可能有文件錄音的鐵證證明劃界過程的細節。不過,在搜集資料和採訪寫報導期間,不時有各方地區耳語透露有區議員「未卜先知」,早在一年前就「開定」議員辦事處等待劃界、又有人在選管會未有劃界建議時,已經指手劃腳說「今次會咁樣咁樣劃」,向地區人士「放風、做定野」。
這些「神算」一樣旳行為,實在令選區劃界的過程添上一層陰霾。
記者:歐陽聯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