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就算所謂「政治歌」背後有商業考慮,又如何?

一首「雞蛋與羔羊」,除了引起了社會上不同人士網上瘋傳外,亦惹到了同行指責。早前,有網民指出,開始分不清,有些人是真心為社會發聲還是借勢扮關心社會博取like、hit rate和airplay,矛頭似乎直指謝安琪,與一眾曾以歌曲諷刺時弊的音樂人,是以商業為目的,對政治事件抽水。

我認為,我們不應該過早過濾推出這種歌曲是出自商業決定。因為作為全職音樂人,推出音樂是他們維生的方法,很難不包含商業上的考慮。但是,這又如何? 請問有没有聽說過良心企業與商業道德?如果認為商業與理念是必然互相排斥,恐怕有點二元對立,非黑即白。(題外話:根據供求理論,越來越多社會主題的歌,不是反映了民怨多了,改變的呐喊聲也大了嗎? )眼看現在,有刻咖啡等社會企業,有深水埗明哥等為基層服務的飲食界商人,為什麼從事音樂產業偏偏不可以既包含商業和社會責任?對該網民言論表示讚好的某天后,令師尊羅文曾唱出「中國夢」,歌頌大中華主義之餘更表達對民生發展的期望嗎?相信在你口中,他不會是透過社會性的歌曲騙取銷量吧?如果是的話,譚百先先生定必為你感到無限傷感。如果不是的話,為什麼現今對社會議題出聲的音樂人就是呃like呃hit rate?相信司馬昭之心,路人皆見之。

另外,不管雞蛋與羔羊背後埋藏什麼動機也好,它對鼓勵大眾於七一上街發聲的貢獻是存在並不容抹煞的,因為音樂有著鼓舞的作用。從來音樂都是世界語言,它的感染力是強大的,並多次用於戰爭,革命與社運。如古代中西方軍隊皆有樂手隨行負責鳴金或擂鼓等,法國大革命亦有「馬賽進行曲」鼓勵着赴巴黎支援杜樂麗起義的馬賽志願軍前,當中共還滿咀理想時不是高唱着「國際歌」嗎?還有韓國社運與「光州之歌」呢?這不是證明音樂一直與抗爭共存嗎?

除了可激勵群眾外,音樂更可擔當帶領大眾認識某些社會議題的嚮導。以香港為例,迷你噪音的「土地歸人民」探討香港土地政策與政府收地帶來的問題;關楚耀與Mastamic的「佔領」表達大財閥及全球化下財富嚴重不均的問題; 怒人的「老闆我愛你」就以勞動者身份抒發對資本家欺壓的不滿;秋紅與「柒點壹」的主題則十分明顯。而不少音樂人亦有一套完整的社會理念與聽眾分享,例如謝安琪與周博賢的組合、Mastamic、LMF、梁球、戳麻等,他們對大眾思考議題,有著刺激作用。其實,他們做到的,「某天后」也可以做到(如果公司首肯的話),我一向欣賞她的歌喉,而她亦十分有影響力,如果她肯站在抗爭者的一方,對宣揚信息,定必利多於弊。

和軍隊一樣,社運也需要有樂手振奮士氣,壯大聲勢。現在,面對越來越恐怖的時勢,面對越來越猖厥的魔爪,我們需要更多音樂人在抗爭的火線上響起戰歌。

這是一個獨立音樂「小薯仔」rapper T-rexx 的愚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