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獨立媒體網」專頁在面書上的「讚好」,到本文撰寫時為97,422。在獨媒辦公室的廚房裡,有一支等待回收的空酒樽,上面寫著向「十萬LIKE」出發,那是專頁突破40,000人時的戲言,想不到真的有機會在五月前後成真。
十萬放在面書世界其實不特別多,不過如果放在本地面書媒體的維度去看,則十萬也算是一個值得高興的指標。我們只有3位全職職員,其餘的都是義務的編輯或記者,我們沒有能力維持一個每日運作的編輯室,只能「睇餸食飯」,去報導盡量多兼且重要的議題。
十萬當然也是環境使然:中央收緊對媒體的控制,以至有傳媒人被斬,大家對小型、獨立的民間媒體開始更加關注,這個現象放在台灣、馬來西亞亦然。兩岸三地面對的政治低氣候,亦有互相共同、比較之處,這也能解釋為何獨媒的專頁有超過20,000人來自台灣及大馬。「今日香港、明日台灣」不只是一句口號,而是一個形勢,迫令兩地民眾要更了解對方,給自己作參照。
編輯室常常反問自己,究竟在民間媒體百花齊放的今日,我們的位置在哪。這既是危機感亦是反省,後來我們也認為獨媒的定位反而愈來愈清楚。獨媒的編輯及記者堅持的,是自己做報導,即是不能只是在辦公室「炒稿」,翻炒二手資料的「新聞」,而是派記者親到現場採訪,捕捉一些經常被忽略的新聞及細節。「炒稿」獨媒當然也會做,但我們會期望補足更多背景資料細節、分析角度及進行跟進、深化報導。我們常常警惕自己的事,當有一日主流媒體都沒有報導某些新聞的時候,我們豈不是無料可「炒」?
這當然是知易行難,現場採訪需要大量的人力,目今獨媒也只能依賴一眾實習記者「跑前線」,再靠編輯及職員作支援,受限於時間人力,一些報導其實頗為差強人意,我們沒辦法,只能盡力。一些較深入的調查報導,則往往要花費更多人力去搜集資料及訪問,再慢慢琢磨。今年四月份獨媒有一篇關於高鐵工程掩埋前菜園村古蹟的報導,由構思到刊出歷時近三個月,原因除了是要向各方求證查詢外,更多是因為負責的記者只屬義務,根本不能全力「趕工」寫稿。
這年來值得慶賀的,是「自己做報導」在動物議題上有不錯的成果。獨媒的編輯及記者設有唯一個個成「beat」的團隊便是「動物保育 beat」,主要成員有四至五人,報導的範疇從貓狗海豚到牛羊蛇龜都有,我們常戲稱「香港獨立媒體網」也要變成「香港動物媒體網」了。「成 beat」的好處是,團隊專注單一議題,熟能生巧,要快速有快速,要深入有深入,完全做到「自己做報導」的目標。
獨媒網站由成立至今,其實均屬一個開放平台,讓作者可以自由上貼文章,不經編輯審稿,獨媒如今超過一半的內容均是由義務作者提供。如果要算「獨媒十萬讚」的功勞,所有供稿的作者應佔大份。這半年來我們也有主動邀請不同作者在獨媒撰文,並刻意拓闊網站上文章的類型,也再三重申獨媒是開放平台,呼籲大家登記成為作者,因此文章總量也有所上升,出現更多不同觀點也有助開展公共討論,也給予作者一個相對較大的平台去發佈文章。
獨媒早前進行的讀者調查,不少讀者給予我們很多意見及批評,例如改版後的分類及版面問題、欠缺手機apps、貼文功能不 friendly、深入分析的內容有減少等等。我們十分感謝,會逐一在編輯部討論。
獨媒未來會如何?我們一定會繼續堅持「自己做報導」的方向,對於人力(義務記者為主,隨時流失)、財力(目前一年小額月捐籌款僅約40萬)稀少缺乏的獨媒,這是一條不容易的路。我們會視十萬讚為一個小開端,繼續推動公民記者、公民報導,「自己做報導」正是補充主流媒體,捍衛新聞自由的方法之一。
假如你有興趣嘗試公民記者角色,不妨加入我們;假如你有文章希望發表,也不妨考慮獨媒的平台;假如你有任何創新的意念,也不妨告訴我們。
當然,最後最後,獨媒不靠財團或單一金主捐款,靠的個人小額月捐,可以的話,也請支持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