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港鐵塞爆 都是規劃和產業政策的錯?

港鐵塞爆 都是規劃和產業政策的錯?

有線電視節目《新聞刺針》截圖

規劃界一向為香港以鐵路為骨幹的城市發展模式引以為傲:快捷方便高效率,發展圍繞鐵路站以減少城市擴張,還有「環保」,就如香港地少人多般成了永久定律。這模式吸引世界各地仿效,內地城市紛紛複製。

今天,港鐵日日逼爆,告訴你有些概念只是「信念」,不是絕對的。一蚊健的文章《規劃失衡 旅客太多 港鐵塞爆了》分析了港鐵逼爆問題,除了有大量旅客的因素,跨區就業繁多也需著眼。旅客增加,尤其內地自由行多,是一大原因,但其出遊時間與上下班繁忙時段有別,頂多是在其餘時間帶來乘客量增加。上下班時段逼爆,主因還是工作地點主要集中在九龍和港島區。再加上政府保鐵輕巴,政策上偏向鼓勵市民搭港鐵。

新一代新市鎮無區內工作

上一代新市鎮都有提供區內就業機會的想法,就如屯門、沙田、元朗、大埔,粉嶺上水內皆有工業區。今天基於各項原因,這些工業區都逐漸失去這種角色。然後最近一代的將軍澳及天水圍,已完全棄掉提供工作機會的想法,首要是有鐵路聯繫,讓你每天奔波通勤。亦所以為何關注基層住屋團體都傾向爭取市區公屋,都是就業機會集中市區出不到去的問題。於是市區舊樓繼續劏繼續有人租,惡性循環。

另類「活化」工廈

那我們是否要大力「活化」舊工業區呢?到處都要起動?當然這些工業區仍然有其提供就業機會的角色,但不一定只有CBD2的想像。商家一定說政府不大力提升地區,一定吸引不到投資者去活化工廈,現在不會有太多商家有興趣搞到去粉嶺安樂村啊屯門啊之類的工廈。那問題是活化是否只有一種?現在的工廈樓面不是很實用嗎?活化就一定要做甲級商廈或酒店?

產業拉不闊 就業職位難分散

再拉闊一點就連繫到產業問題。永遠拉不闊產業面,就是金融最大,怎能不圍著中環轉?如果香港的產業面可以拉闊,環保回收/科研/創作/展覽等等皆有可能進駐現有工廈。

當然,現實與我夢想的產業多元還離很遠。此刻想到可行的,還是政府大樓先行,移離CBD,然後是彈性上班時間(但當然有大量行業有其限制)。另外讓新市鎮內有墟市發展,也是提供一個可以小本經營的機會,亦配合高官們常說的「分流」主義-「分流」不只是要到處建商場和所謂旅遊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