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短評(2014年2月12日)(二)-李慧玲的背面
(1)
我從來不認為時事評論員可以以公眾利益為擋箭牌,不用承擔任何責任,犯錯則罰,時事評論員亦沒有例外。可是,商台沒有就解僱李慧玲作出任何解釋,只瀟灑地拋下一句「君子相分,不出惡言」,外界難判斷究竟事件背後有否黑幕。
商台是商業機構,管理層當然可以對外宣稱這是「商業決定」或「內部決定」,無需對外解釋,但商台佔用大氣電波,而大氣電波是公共資源,商台不可能不負社會責任。再者,只要是事實,公開解僱原因並非惡言,除非牽涉機密(暫時想不到可以牽涉什麼機密),否則實在無不公開之理。就算商有難言之隱,大可直接解釋不公開的理由,而不是以君子自居,讓公眾不明不白。
我從不喜歡陰謀論,但如果商業什麼也不解釋,我除了陰謀論就一無所依。
(2)
商台這一次做法與梁振英解釋不發免費電視牌照予香港電視的「一籃子因素」可謂如出一轍,簡言之就是認為不用向公眾交代。換個角度說,就是我不交代,你能把我怎樣﹖這是一個明確的信號-現時社會所有對政府施加的壓力都不能構成威脅。
被看扁了,但我們還有什麼施壓的板斧﹖包圍政總三百六十五日﹖參與佔中﹖李慧玲事件讓我們看到的香港的絕路,或者是一個溫度計,告訴我們溫水煮蛙的年代完結了,水已到沸點,政府可以對鍋裡的青蛙肆意蹂躪了。
(3)
踏入 2014 年,「佔中」逼近,政府對傳媒的控制漸漸表面化,愈來愈明目張膽。公眾的反應很激烈,但對政府不能構成什麼傷害。某程度上,梁振英政府的民望已經低得再無拯救價值,即使多跌一個百份點,建制派議員或政府官員仍可在《星期五主場》等節目繼續那「民望不等如一切」的謬論,但傳媒一旦被打擊,基本上就救不過來-商台內批評政府的節目主持人可能會愈來愈少,《明報》編輯換不回來,反對政府的聲音會愈來愈微。
政府(及相關機構)不解釋的態度,說明政府已經開始滾水煮蛙的大方略,看扁香港人不會有真正的激烈反抗,那麼政府在「佔中」前可能會有更多打擊傳媒的行動,而且是更明目張膽、更大規模的。
黃之鋒說要防止下一個李慧玲出現,但目標太多,根本防不勝防。再者,以議題為本只是被動地見火撲火,失去主動權。在政府的新打壓模式下,我們見一個「李慧玲」就抗議一次,只會被政府牽着鼻子走,也不能逆轉形勢。極端一點講,這個「議題為本」的抗議模式正中政府下壞。要逆轉形勢,就要由被動轉為主動,並將力量集中於少數行動,而非見火撲火。「佔中」就有這種作用,但現階段不算順利,民主派內部分裂亦持續,難怪政府會這麼放肆。
(4)
高調解僱李慧玲,商台不可能沒有後着。我們要支持她,也要保護她。
(5)
解僱李慧玲的行動恰巧在陳志雲辭任行政總裁之後,引來無限想像。暫時很難猜想這背後的因由,但可以肯定的是陳志雲會以一個更自由的身分加入時事評論的行列,而他的立場明顯與李慧玲大相逕庭,直接影響商台時評的取向。
政府對傳媒的打擊與操控是多向面的,陳志雲未來可能會擔當比行政總裁更重要的角色。提防!
(圖為編輯所加,有線新聞截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