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的起心肝」讀施政報告:土地房屋與交通運輸

「的起心肝」讀施政報告:土地房屋與交通運輸

作者:溫斯頓 S.

土地交通兩者在於大眾市民來說可謂關係到他們最直接的利益,生活的必須。樓價長年的高企對一班新一代來說可謂是一額汗,隨時辛辛苦苦儲落的一筆積蓄只能買到一百多呎的單位。另外,土地的用途商業化以及住宅化的單一性亦為社會所批評埋葬藝術文化的發展空間。在交通來說,很多人需要負擔一定的交通費用,但過往的交通網也是不夠全面,很多市民需要支付昂貴的交通費以彌補地方上的偏遠。面對這些問題,讓我們看看施政報告內的措施。

一)「政府決定採納長遠房屋策略督導委員會的建議,增加房屋供應,未來10年供應總量以47萬個單位為新目標,公營房屋佔六成。」基於上述的陳述,整個內容很明顯的以興建公營房屋為主要以及首要的目標。政府大刀闊斧的規劃新界東北以及北區,撇除其他因素,可謂一個能夠提升人口容納的政策。「新發展區將提供約6萬個單位,其中六成為公屋及居屋。」但是,筆者為之擔心的乃是政府的主張很多都以住宅為先,卻某程度上乏力去計劃提供適當數量的就業機會。報告上提及到洪水橋發展區將「可以容納175 000新增人口,並提供近10萬個職位。」希望政府能密切注意到時候的成效,否則就如報告上提及的「重蹈天水圍的覆轍」。

二)「起動九龍東」計劃聲稱「尋找空間支持文化藝術及創意產業的發展」,然而這些規劃是否幫助到一班藝術人士呢?答案在「反轉天橋底」行動當中已經找到。另外,在「活化工廈」的計劃當中,政府將大部分空間改建為住宅地區,這看起來非常好,但是筆者近期才發現這些工廈存在著很多地下以及獨立樂隊,因為生活拮据的問題,根本很難才會找到他們生存的空間。商業化的管治扼殺了很多自由街頭藝人的表演機會,新發展的進行只是將當地的文化埋葬,並且改造成能媲美其他商業競爭的大型商業區,將毛利轉移到發展利益者手上。是否有了經濟而不要文化建設呢?政府應該著墨於其後怎樣配置這些藝術文化及創意工業。

三)填海政策乃香港發展建設長久以來的方法,但筆者擔憂香港還有多少地方可以進行這個計劃。在報告中特首陳述關於大嶼山的可行性,不過筆者仍然覺得政府需要盡快找出替代填海的長遠方案,否則人口密度只會跳出香港本地承受的能力。值得一提香港政府開始發展地下街的可能性,這可算是近來難得一見比較上有長遠性的幫助。

四)交通運輸方面,地鐵固然成為整個交通網的中心,但是在近期地鐵罕有的頻繁故障提醒官員們機器開始有老化的現象。筆者認為這當然不會短暫地帶來大型的影響,不過繁忙時間現時乘搭人數是大大的超出每一架港鐵所能承受的重量。政府有責任監察機件的磨損程度,並且找出一些其他方案減輕地鐵的載客量,否則保養維修的費用會是長期政府的長期開支。但是,以上筆者所提出的問題政府有沒有正視呢?

用心讀這施政報告,可以看出政府在嘗試推出很多政策,但是亦不能不承認當中的利益因素仍然為先,並不是以城市的多元性為先,而且人們對新界東北發展計劃背後的隱憂也不是毫無道理可言。洪水橋及新界東北區與市區的距離委實相距甚遠,勉強市民日以繼夜的穿梭南北去上班根本上是鼓勵人們北上工作而已。這個並不奇怪,試想想,當你要去中環工作,你要搭火車差不多由總站到尾站,還可能需要轉巴士小巴;不過當你去深圳,而深圳就係你隔離,現實點來說,這不是鼓勵,而是半推半就的將那些居民推上大陸。

(圖為編輯所加,取自新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