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狂舞派會否過譽? - 從日本「新熱血」型動漫看狂舞派

狂舞派會否過譽? - 從日本「新熱血」型動漫看狂舞派

「狂舞派」會否過譽?我的答案是:不會。雖然它不是年度最好的片子,但我覺得它是應該被大力大力的讚。為何?朋友們通常讚三點:跳舞比美國街舞片還跳得好、演員演得出奇地好、劇本無得彈!就這三點,我覺得必須回應一下,以正視聽。

一,跳舞比美國街舞片還跳得好?

這未免太誇張了!香港的街舞水準和被培養出來的氣氛又怎能跟美國的比?!試想美國的街舞有多普及,有多久歷史,就明白香港是很難和美國比。我不想踩香港沒街舞,而是香港的街舞發展一向都不大健康,處於被邊緣化的狀態,如困獸鬥般,今天香港的街舞能有所發展,絕對托賴於一班熱心人士的付出,像地下音樂一樣,大家始終是窮畢生精力,也只能事倍功半,水準比亞洲不少地方要低,要怪就先怪香港的畸型樂壇發展吧!基本上,香港的街舞從未普及,盡其量就是為樂壇 MV 作陪襯,正因太功能化,主流對街舞自然無要求,有要求的只是少眾。

另一場域就是大專,但他們也很難達至追求「夢想」的地方,且看「狂舞派」對大專舞蹈局限的描述就會清楚明白。所以,嚴格來說,戲中人物不是跳得不好,而是我們不能要求他們在這刻跳得更好,因為我們沒這樣的土壤。那麼,為何大家會覺得他們跳得特別好看?除了因為香港少街舞片,劇本好而帶動了情緒外,最重要的是鏡頭。導演、剪接和攝影的用心絕對應拿這 credit,他們很細心地模倣外國街舞片的鏡頭,務求在我們街舞局限中拍到最美一面,而結果是,他們做到了,這無論如何,對香港的電影來說都是一件喜事!

二,演員演得出奇地好?

這點不太錯,因為阿花、Dave 等始終都是新人,而且並非主流演員。但我又不會說異常出奇,因為演青春片難度較低,相對較易掌握,而且當中除阿花和柒良外,大家佔的戲份始終有限,並非無事前訓練的空間。至於柒良,大家或許不知道,他其實是中英劇團出身,要談方法演技,也不會是沒譜吧!

三,劇本無得彈?

這點非過譽,但我何以會認為無得彈?!「劇本無得彈」這描述其實很空泛,要真正地問何以無得彈,我覺得不能只答「夠熱血」。因為我會問,「熱血」感何來?如果這被一再追問,我會說這劇本其實是充滿日本動漫的影子。但這又有何值得被讚賞?那卻是奇妙之處…

要問日本動漫的「熱血」代表,相信大家一定會列出一大堆少年漫畫,由龍珠、星矢、幽遊白書、JoJo 系列至 One Piece、棋魂、Hunter,到狐忍、Bleach 和進擊之巨人等。而以鄙人之見,現在看「熱血」應有一種新的分類法——「傳統熱血」與「新熱血」兩類型。以下將談論的雖然尚未被整理為更嚴謹的文化批判,但我希望這幾點雛型分析能刺激我們想得更遠。

「傳統熱血」賣點除了那種「只要有信念(或夢想)」和「將不可能成為可能」的特點外,最重要的是主角無敵化,但當中的無敵化不是為無敵而無敵,而是為「救世」和「超越對手」,而「超越對手」和主角中心主義則隱含了劇情發展大多是階段性、單線縱向的,龍珠是最好例證,由菲利至布歐,一個比一個棘手,且有滅世傾向,故事脫離不了以上方程式。此外,「伙伴」是另一重要元素,但「伙伴」與主角往往有著明顯的階級性,不只是陪襯,他們還能用來「墊屍底」,行先死先,亮出主角的救世感,在此比達這角色簡直是典範。「傳統熱血」一直統領業界,無一倖免,到 Bleach 時這方程式還仍湊效。在動漫史的洪流當中,曾有幽遊和Hunter嘗試打破常態,局部地擺脫「伙伴」階級化,已是萬幸,而大部份漫畫基本上仍安守本份。

One Piece 之所以被稱為神作,原因在於它有著不少「傳統熱血」元素外,更嘗試打破這方程式,它可說為開創「新熱血」的里程碑。當中的突破,於我看來包括五點:主角弱點化、局部非線性發展或跳躍式發展、「伙伴」去階級化、瑣碎事物伏線化,以及世界觀與意識形態的配合。

主角弱點化這點泛指主角不再完全無敵,會被擊倒,譜出山外有山的境況,以及主角會開始自我檢測、懷疑。局部非線性發展或跳躍式發展這點在 One Piece 可說十分重要,如主線劇情外不斷交待其他有意義或意思的劇情發展,以及不遵從純階段性的「打大佬」進程。「伙伴」去階級化在 One Piece 是十分明顯,路飛的神化之所以沒那麼強,是因為艾斯、卓洛等人在故事中地位的提升,而路飛更反映著沒伙伴不能成大事這思想,將身邊的副主角們充權,在現實社會中引起更多處於較弱勢位置的讀者的共鳴。而其中最劃時代的地方肯定是瑣碎事物伏線化,作者愛在前期劇情加入不少不起眼的事物和瑣事閒人,這些瑣事閒人以前在「傳統熱血」故事中只是用來過場或撐篇幅,到了 One Piece,這些瑣事閒人竟成為影響日後主線發展的重要元素,令現實社會中不少自以為閒人的讀者找到共鳴,也令將日常事「take it for granted」的知識份子詫異,這種突變往往帶來驚喜,也提升了「熱血」感!最後,何謂世界觀與意識形態的配合?就是作者在他設定的世界觀下,借題發揮地隱喻著自己的信念,以及對現實當下所出現的意識形態的批判。「傳統熱血」較輕視這部份,但「新熱血」類型卻挺下功夫,在討論區看 One Piece 迷的留言大家自然明白,而更明顯的可說是進擊之巨人,當中的隱喻被加上社會化和政治化的閱讀絕對是讀者們的一大樂事。

那麼繞了個大圈,就是想說「狂舞派」與「新熱血」類型動漫有著甚麼關係?當然啦!回想一下,由阿花賣豆腐、不相干的太極情節,以至無關痛癢的愛情橋段如玩手指,均能成為結局的重要一環,足見編導在瑣碎事物伏線化的心思。阿花的軟弱與腳傷標誌著主角弱點化這特質,較為明顯,不贅。「伙伴」去階級化也算明顯,強調團隊同時,當中柒良、奶茶和 Stormy 更佔了重要的份量,而落難的 Dave 也沒有被絕對地矮化。至於跳躍式發展,算是狂舞派唯一缺乏的特質,但狂舞派在過場和剪接上的明快彌補了這匱乏,例如,阿花在前一幕傷了腳,下一幕就是坐輪椅出席 Rooftoppers 的表演;若這到了其他電影,肯定又加插一幕急症室吧。

最後離不開的且最重要的,一定是分析編導在世界觀上的設定。明顯地,編導若隱若現地帶著一套擁護本土文化和地下藝術的價值觀:街舞到工廈、塗鴉,太極到舊區、老店,無不被編導所追捧與美化。然而,過往不是沒有電影拍本土文化或地下藝術,但它們卻不算很成功,當中理由涉及有否掀起主流小資觀眾的情緒。針對這點,編導十分聰明,在戲中以大學、上莊、動漫展等情節貫穿,巧妙地呼喚著主流小資觀眾的集體回憶;更以較寫實的超現實模式取代 Bollywood 的超現實模式,令主流觀眾不會過於抽離,當中最好例子,就是工廈那場舞:現實上豈會發生這樣的情景?然而,大家又不會太抗拒,因為那幕未至於過份抽空的超現實程度;換轉 Bollywood,外賣阿叔在電梯中也會跟著 hip-hop,但狂舞派沒有,而印巴工人看 hip-hop 這小心思正是用來調和那寫實需要與超現實式氣氛之間的夾縫。

此外,編導的價值觀更體現於在被邊緣化事物的選材上:若說街舞在香港一直被邊緣化,太極在這廿年間又何嘗不是?!太極的式微使其只在老一輩間發生作用,現實生活中太極也只是活於電影電視中,年輕一輩寧學空手道,也不會學太極。若說街舞的被邊緣化,是由主流功能性商業文化所致,那麼太極的被邊緣化肯定為承傳問題、世代斷層所致,編導故意將二者互相輝映,並非無道理。雖然整套戲的香港明顯被片段化地處理,一點也不客觀,也有很多不像香港的地方,但觀眾是樂於接受的,其中要素在於以上所說的編導細心的堆砌手法;更居功的是,這些堆砌與編導所宣傳的意識形態是相乎吻合的,所謂 Storm the Mind,就是以信念將弱項鍛鍊為強項;編導巧妙地用著司空見慣的爛橋段「情侶玩手指」,化出驚喜結局;請來香港僅有的殘缺祝升仔來化出追夢精神;更將被邊緣化的太極裝嵌進街舞的故事當中,這些都豈不是將香港僅有的、弱項感重的碎片堆砌成一個完整的熱血故事?這豈不就正正呼應著 Storm the Mind 的精神?而「狂舞派」豈不更成了熱血故事自身?

不少人認為「狂舞派」報捷的最合理支持點是本土味與「sell 信念可成真」的奮鬥夠熱血,我不會否認這兩點的影響,但本土味這優勢是眾多非合拍片均分享著,而「sell 信念」也不過是「傳統熱血」的特質吧。在其宣傳不及「激戰」的情況下,「狂舞派」奪得如斯票房小奇蹟,以我所想,也不能不歸功這「新熱血」的轉型吧,當中編、導、幕後的心思細密可見一斑!「新熱血」在日本尚未算成熟,且看當紅的 Bleach 等漫畫還停留於「傳統熱血」就清楚易明。然而,遠在香港的陳心遙、黃修平卻有睿見,先於不少日本動漫,實實在在地編寫著「新熱血」的故事,單憑這點,足以使狂舞派的超強口碑不至過譽!

當然,其中也牽涉時勢造英雄,原本已瀕死的「狂舞派」在上畫兩星期後,差不多被迫下畫,而在沒有百老匯的死命撐腰下,唯幸有賴文化界的本土意識,以瘋狂多的影評力推一把,引來一批新觀眾,帶來下一波口碑,使各院線不得不再重開場次,可說今回誤打誤撞,香港的小資觀眾終於真正地挽回了未來本土電影的一個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