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過去的星期六,我們獨立媒體(香港)及香港獨立媒體網辦了「民間高峰會」,把五湖四海的民間媒體邀請過來分享交流。在社會上不同界別的高峰會及論壇並不罕見,但在小小的香港民間媒體中卻是難得機會,在各自各精彩的民間媒體冒起之時,我們有需要做到起碼的交流,甚至討論共同的議程。
也許,香港的「主流媒體」本來並不那麼容易界定,不過,近十多年來這個「主流」卻漸漸變得清晰可見。隨著香港日益政治化,由北京政府主導,以及特區政府的廣播政策協助下,各個政經集團正在擁有權及管理權上,日漸把香港傳統媒體產業整合成建制集團。電台及電視台便不用多說了,就連以往相對競爭多元的報業,非親北京集團所擁有的報章也變得聊聊可數,對於那些漏網之魚的,我們只能依靠他們道德良心,並繼續忍受他們的商業壟斷力量。例如,我們寄望黎智英不要連香港的壹傳媒集團業務也出售,但是,它畢竟也是一個商業壟斷勢力。
在政治衝突激化的當下,不難想像有人要另尋出路,在資本密集的大型商業媒體之外作出實踐。「民間媒體」的民間性或許難以界定,但在刻下稱之為「非主流媒體」,以區別之上所說的媒體政經集團,大概沒有很大爭議。我們比較早,2003年的七一遊行後不久,我們便搞了「香港獨立媒體網」,也許我們求生能力比較強,至今已八年了,同期不少民間媒體早已隱退。不過「打不死,揼唔爛」不是自誇,而是自嘲,我們生存了,可是,比我們更新出現的民間媒體,它們或許有更好的物質條件,或有更好的策略,很多都比我們跑得快。例如,最多人聽的網上電台「香港人網」,又或者是挾著激進民主派熱潮誕生的《熱血時報》,以至嘗試新聞策展的「主場新聞」等等。
「香港獨立媒體」不死,作為當年創辦者之一,大概已心滿意足。甚至有不少進展,更是喜出望外。例如由零職員變成三位職員,由創辦人自掏腰包,到每月能得到近一百位市民小額捐款,這些都是量化指標。我們的讀者量在近兩年沒有噴井式增長,可是,我們自問,在質方面的工作我們下了不少功夫。我以為,其中一個面向,就是要推進「非主流媒體」的共同性。
「主流」若是上下整合的,「非主流」應該是橫向互動;「主流」若是壟斷的,「非主流」應該是百家爭鳴的。可是,「應該」與現實之間有很大距離。香港的「非主流」媒體這個版塊,比較像諸侯割據,各有霸主,缺少共同。彼此之間沒有長期敵我分明已是萬幸,其實,偶爾還會彼此仇視,進入戰爭狀態,已是在所難免。
我們不寄望有任何大團結,可是,我們期望自己及更多人去思考「共同」(commons)的面向,即由自身位置與經驗,連結到超出自己領域更大的世界。如今談「共同」,可能不在於籌劃,而在於無窮無盡的小實驗,我們一直在做。最近的發展有好幾個,都具有這方面共同的面向。
大家可能有注意,我們除了資助本地連結草根運動的小型出版外,也嘗試連結及資助獨媒群體以外的朋友,在香港以外地方進行報導,即我們的外派計劃。鍾樂偉不是我們的會員,也不是特記或編輯,但我們有幸能找到他為我們做南韓總統大選報導,我們也略盡綿力,提供少許資助。這一系列報導可能比不少報章雜誌還要深入,為留意民間、非主流的資訊的朋友,提供跨地視野。馬來西亞大選在即,我們也期望有朋友能前往報導,我們提出各方面的支援。
此外,「獨立媒體(香港)」一年前聘請職員,開展了政策倡議工作,希望凝聚眾多市民及民間媒體關心版權、網上審查、廣播政策等等。我們遭受誹謗官司困擾,我們第一時間想到的是,一眾網民及小媒體會否也面臨相同危機,於是出版小冊子提供預防及應對方法。至於要製造「共同」的氣氛,也正是我們籌辦「民間高峰會」的目的之一,同時,也是「香港獨立媒體網」的性質。所以,我們不惜動員了職員、編輯、特約記者、實習記者、義工等等,花費數萬元,目的其實不是為了慶祝八周年,而是要實踐「共同」的可能。
我個人相信,「共同」是獨媒的定位,也該是所有非主流媒體所嚮往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