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瓜得豆 八十後明嬴實輸 主席連票 選民下次要學精](/sites/all/themes/inmedia_2021/images/white.gif)
一連三日只為全數7,071人選民而設的藝發局推選活動終於完成,主席連票(吳壽南+何浩川+蔡益懷+費明儀+李錦賢+阮兆輝)錦上添花大獲全勝,八十後成功突圍,打破在保育以至反高鐵一直都輸的命運;但出線的卻不是選舉意欲最強的鄧小樺,而是八十後東菇頭蔡芷筠(ger)。本文試作小析。
1.不敢說蔡芷筠獲勝不是因為實力,但僅以10票之微險勝教育界大熱韋政,肯定不是一張特別亮麗的成績表。主要原因是因為該界別候選人眾多,分薄了熱的韋政的票源。相反,落敗的鄧小樺與葉浩麟,得票均比蔡為多(分別是304及332);其中文學界獲選人蔡益懷得票為467,鄧小樺此仗可算輸得漂亮。但總體來說八十後高調參選,輿論澎湃但實力成疑,並未能推高投票率(只微增了不足一百人,不到1個百份點)。如果早一點宣佈參與,帶動更多合資格選民登記,才能對選舉氣氛以至數字造成實質影響。
2.主席連票與明星效應,仍是帶動選民投票意欲的關鍵─成功選票最多、白票最少的分別是戲曲界(共1417票,白票479);和舞蹈界(共1,297,白票593)─—即是有明確投票對象的選民較多。相反的是,選擇多不一定就能帶動選舉意欲,最多候選人參選的教育界,跟行政一樣最為跨界別選民忽視,前者有效票數與白票相約(6位侯選人共956票;白票946!);後者的白票比有效票數更多!(2位侯選人共930票,白票971!)。剛巧這兩個界別都是沒有撥用專款的界別,選民對界別的重視程度,正與撥動資源的權力成正比。然而如以白票論組別及候選人認受性,電影界別的杜琪峰也算是娛樂界,但白票也有754之多!
3.沒有政綱、入局後也不見得一定會共同進退的主席連票,功效是否百分百?其實也有鬆綁的時侯。如以戲曲x舞蹈界x音樂界票王的得票數字為基礎(分別是1,141票、814票和804票),其他界別候選人吳壽南(650票)、李錦賢(649)、蔡益懷(467)則是每況愈下。選舉公司未能提供上一屆的數字,無從比較個人支持度升跌。投了票王神聖一票的為何不投連票盟友?如何「優化」連票人選,主席連票同仁亦值得反省。
前瞻:
1.八十後這次明嬴實輸,年青朋友三年後再接再勵的話,如何可以明暗雙嬴,決定在於今日。拙文話過選民資格決定成敗,三年時間,如何把鬆散的文化藝術同仁組織起來,會員名冊、凝聚力、跨界別的認受性,都不是單靠臨門的網絡動員可以成功的。
2.資源分配就是政治,更不用說「四人連票」(夏馬、方劉小梅、郭志立、區文鳳)所指的「幕後力量」。搞藝術不一定就是清高;相反,為眾人之事出來參選不就是墮落黑暗。聽過候選人一面拉票,一面說早知前輩出來參選,我就不必。也有選民認為界別應自行尋找共識候選人,甚或「做過就比啲後生既做下」─要是大家都認真面對選舉,這些說話都屬不必。
3.地區團體與專業團體如何無痛分手─我想這是如何「解放」藝發局的關鍵。投票當日有熱心的助選團向我拉票,着我除投她的老師之餘,也投其他連票候選人一票。我隨手在單張上一指,問她對另一名候選人有何認識,她只道都是老師推薦的,應該值得支持。地區團體無論在組織與藝術水平上都是以量取勝,而專業團體的小眾形態、曲高和寡,難道只能靠委任成員去平衡?又,以筆者的審批員經驗為例,在受眾層面廣與前瞻小眾的藝術形式,實在應以不同的專款和標準去衡量,免除無為的爭執與矛盾。
4.選舉雖然塵埃落定(雖然仍有待行政長官授權委任),但好戲還在後頭─—10名推選成員之外,還有14位由政府直接委任的成員,凌架在界別小組之上,掌生殺大權。馬逢國如無意外退任,誰人能有足夠份量、智慧擺平各界差異?會不會又是另一次大政治黨派的分贜?民間應繼續對民政局施力壓力。
5.最後不得不再投訴一次─公關公司在促進傳媒報導評論上非常不專業,不用說個別候選人的連絡方法,就是各種有助公眾討論的數字統計,都是唔問就無,問都未必有。以上賽果分析,只能在有限資料基礎上完成。各方朋友如有進一步資料,請幫忙補充。
2010年香港藝術發展局推選活動投票結果